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共同走进一座矗立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工程奇迹——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特大桥,看钢铁如何与大地共舞,探寻中国智慧的抗震密码。
干海子特大桥位于四川盆地与横断山脉的交界处,这里地震断裂带密布,年均地震超200次。在如此活跃的地震带上筑路建桥,堪称“刀尖上的舞蹈”。但我们的建设者秉承“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以科技创新突破禁区,铸就了这条云端上的高速公路。
如何让桥梁在地震中“既坚韧又柔软”?工程师们给出了精彩的答卷。他们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桥梁结构——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整座桥使用了1.2万吨钢管,通过分段预制和液压顶推拖拉工艺,在螺旋峡谷中完成了1811米梁体的毫米级精准对接。这项技术完美克服了山区复杂地形影响,并在减轻桥梁自重的同时,赋予了桥梁在地震中的“柔性生存力”。
接下来,让我们来到桥梁的下部结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圆坨坨”叫做“铅芯橡胶支座”,它们如同桥梁的“膝关节”,为大桥提供了强大的缓冲能力,确保大桥在强震中仍能保持稳定。
再看那些纤细而坚韧的钢管格构墩,它们构成了大桥的抗震脊梁。工程师们利用数字模型与高空测量定位技术,让百米高空中的钢管如乐高积木般精准咬合。我们看到的这些钢管并不是空心的,里面被注入了另一个抗震因子——钢纤维混凝土,它以钢为骨、以韧为魂,进一步提升了桥梁的抗拉强度和延展性。
雅西高速2012年通车,第二年便突遇雅安地震,距震中仅30公里的大桥经受住了7级强震的考验,即便是在地震波的冲击下,车辆仍通行如常。这充分验证了轻量化钢结构与柔性抗震设计的完美结合,为强震区桥梁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干海子特大桥不仅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更荣获了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它不仅是横断山脉上的“云端天路”,更是中国智慧在抗震领域的璀璨明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