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观众:
一座桥,一个“义”字的千年回响。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巴中恩阳,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红色血脉。1933年,4.8万恩阳儿女参加红军,“义”是这片土地的灵魂。而今天,建设者们在恩阳河上筑起了一座特殊的桥梁——义阳大桥,它的“义”字造型,以混凝土为墨,致敬历史。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座“会说话的大桥”,看看建设者如何用科技之笔,将“义”字的精神刻入山河,让传统文化破壁新生。
义阳大桥的桥塔采用“空间异形曲面结构”,如同书法家提按转折的笔锋。要让混凝土呈现篆书“义”字的飘逸线条,误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内——相当于在百米高空用毛笔写小楷!建设者用三项绝技实现:变形金刚模板。采用变轨液压爬模,通过三次轨道调整适应曲面变化;以曲攻曲。用定制木模取代直模板,通过造型方木精准控制线形;数字工匠。BIM建模模拟浇筑过程,如同给每个混凝土分子编程。
此外,义阳大桥属于不对称斜拉桥,面对245米主跨的不对称结构,工程师发明了“动态平衡术”。他们在边跨设置2250吨铁矿砂配重混凝土——相当于停放300辆重型卡车,采用分步加载法让斜拉索承担重量。通过76根钢绞线的精密张拉,实现两侧斜拉索的力学平衡——就像用300吨的张力编织安全网,既保持桥体轻盈,又能抵御8级地震。
这些技术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桥塔线条取法篆书之骨,顶部收笔暗含刀锋之势;桥身曲线源自行草之神,流转间尽显水墨韵律。当夜幕降临时,恩阳河上一幅光影“水墨画”缓缓呈现,5000多盏LED灯依桥塔曲线渐次点亮,模拟墨色浓淡变化,远望如空中悬浮的“光之书法”,上演科技与美学的共舞。从红军石刻到智能桥梁,从闪耀全川的火把到流动光影的“义”字,当科技遇见文明,钢筋铁骨也能刻画诗意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