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何智洪来到开江县宝石镇程家沟村。作为驻村工作组成员,他扎根基层,主动担当,工作精准到位,被开江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十佳扶贫乡镇干部”。
牢记职责 创新工作
挂职乡党委副书记的他,始终坚持吃住在村里,工作在一线。他和驻村第一书记蜗居在10平方米的村委会宿舍,一张高低床、一个布衣柜、两张办公桌是他们的全部家当。白饭、面条成为一日三餐的标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他们走村入户的常态。他不但带领川煤集团帮扶工作组完成了50户结对贫困户的走访调查,还积极配合驻村第一书记对其余76户贫困户进行摸底调研,仅仅用了两周就完成了全村脱贫攻坚台账建立和措施梳理。为了形象地展示脱贫致富方案,让村民都能看懂致富脱贫的“战略图”,他历时20多天编制了该村脱贫攻坚“六个一帮扶机制挂图、贫困人口脱贫作战图、六个一批作战图、基础设施建设作战图、产业规划发展作战图、工作进度表”等图表,形象直观的反映出该村脱贫攻坚工作现状、发展规划、工作责任落实等内容,成为全县观摩和推广复制的典型。
破解难题 搭建桥梁
程家沟村地处山区,沟壑纵横,信息的闭塞和交通的落后使当地的青壮年义无反顾的走出大山外出谋生,全村650户2096人中,常驻人口只有700人左右。
他主动承担了川煤集团捐资130万元的“三网融合”(电视、电话、网络)光纤工程,倒排工期,明确进度,将大量的精力用于施工的监督验收,不仅要求施工单位每周报进度,还隔三差五地到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人手不够,他就挽起袖子主动加入施工队伍行列;标准不高,他就现场办公立行立改。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覆盖全村420户的网络线路搭建,彻底改变程家沟村信息闭塞的现状。他还和其他驻村干部一起,重新规划、拓宽和油化村道11公里,硬化社道5公里,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进出难、成本高的问题。
一年来,他还良好的对接了川煤集团班子成员和下属41个基层党组织300余人次,到50户结对户家中开展教育解困、医疗救助、走访慰问等活动,赠送价值6.5万元的生活物资、1.87万元的生产物资,发放慰问金7.95万元,出资3.95万元资助34名贫困学生,捐赠2.15万元资助13名大病人员就医,让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与结对贫困村民建立了亲密关系。
心系群众 寻准出路
一味依靠帮扶单位不是长远之计,培养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走产业化道路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在走村入户过程中,他了解到村民张孝文在外地开办了一个用工50多人的电子秤芯片加工厂,虽然规模很小,但是有经验、有市场、有销路,如果能动员张孝文在程家沟村扩大生产规模,不仅可以解决贫困村民就业增收问题,还可以带动更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他多次主动和张孝文联系沟通,积极向工作组提出合理建议。厂房的选址、租地合同的签订、厂房的搭建、招工培训等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短短20天,120平方米、可解决25-30名女工就业的厂房就建成了。作为一家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企业,他建议命名为“众帮电子”,得到了驻村工作组的一致同意。如今该厂已解决9名本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人均工资2000元左右。此外,他还动员因病在家休养多年的江西农大毕业生黄维带头发展林下养鸡项目,采取大户带散户,富裕户带贫困户的方式,培养养殖大户5户,仅贫困户养鸡就达到3000只。
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拓展村农业发展公司销路,增强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他对土鸡、天然菜籽油、高山晚熟大米等特色农副产品进行宣传包装,依托帮扶单位“以购代捐”和“天虎云商”电商平台,先后帮助村农业发展公司销售土鸡800只、菜籽油1.8万斤、大米11万斤。2016年,公司销售收入105万元,利润达到15万,村民实现当年分红。
执着担当 忘我工作
2016年10月30日,他在走村入户过程中因为路滑不慎摔倒,造成左手腕桡骨粉碎性骨折。对此,他多次拒绝了派驻单位、工作组和村支两委“回家休息治疗意见”,始终坚守在驻村工作一线,从没因此额外耽搁一天工作。当时正值村农业发展公司首批大米生产销售的关键时期,他硬是打着石膏全程参与公司大米产品生产、包装,并连夜押车将3万余斤大米送至达州、华蓥的客户手中。在那一个月里,他没有向组织叫过一次累,没有和家人诉过一次苦,坚持参加全省驻村干部培训会,左手缠绷带,右手敲键盘,梳理脱贫攻坚资料40余份,上报材料10余份。
在驻村帮扶期间,何智洪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以其憨厚、温和、直爽的性格让全村村民记住了这个来自煤矿、一丝不苟、工作严谨的“煤矿村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