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张颖主动请缨到峨边彝族自治县郭凡村担任“第一书记”。任职期间,他以真情换真心,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生动践行着一名国企员工的责任担当,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文化扶贫,教育兴村
他从公司争取到扶贫资金110万元,帮助村民新建集卫生计生、农家书屋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并对郭凡小学校舍进行了修缮,为学校配备5台电子教学白板、8台教学电脑,改善了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条件差的现状。同时他还主动联系公益组织为学校募集各类图书1500余本,建立“彩虹图书室”;多次倡议公司员工献爱心,募集捐款6万余元帮助贫困孩子就学,长期资助贫困学生2名,为123名学生购买了学习用具和书包;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对2名贫困学生进行全方位长期资助。
为了在村里倡导文明新风,他抓典型、树榜样,制定了《“移风易俗”方案》,对定期评选的“孝亲养老标兵”、“致富能手标兵”和“最美家庭标兵”进行奖励,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村民勿忘传统美德。此外,他还精心制作了“帮扶告示牌”,先后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6个,架起贫困户与村干部间的沟通桥梁。
心系群众,埋头为民做实事
“做村民的贴心人”不仅是张颖的口头禅,也是他时时处处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的真实反映。在驻村帮扶期间,他与村民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用心倾听村民的心声、诉求、愿望,把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积极排忧解难。
贫困村民仁成英患有严重得风湿性心脏病,长期呼吸不畅、活动困难,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高达7万元的手术治疗费用对于这个靠6亩农田和打工收入生活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向地方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隔三差五前往县城问政策、找领导。在峨边县民政局为仁成英启动了大病医疗救助试点,发放贫困户特大疾病爱心基金5万元后,他又帮助仁成英自筹了2万元,并陪同前往华西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郭凡村面积19.5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后,实有耕地面积却只有535亩,当地村民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护卫着自家的农田。在实施道路建设时,需要占用部分农田,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要拼命,一位村民就曾拿着锄头阻拦威胁前期勘测征地的工作人员,导致工程进度一度停滞。如何才能在落实扶贫项目和保障村民述求上寻求平衡点?他怀揣对村民的真情和实意,带领村两委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动员,“一张笑脸、一声问候”让他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一句家常、一件实事”消除了村民对他的误解和成见。在一次次耐心的政策宣讲和说服教育后,部分村民态度得到了改善。同时,他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对道路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修改了道路走向,减少了征地量,如期顺利完成16公里通村公路的改建和硬化,解决了长期困扰郭凡村进出难的问题,打通了全村农副产品外运的“关键通道”。
他还争取到小农水项目资金138万,带领干部群众新建水池5口,渠道7000米,管道12000米;积极帮助26户贫困户申请建房贷款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全村新建住房48户,改建104户。
多措并举,帮民增收
在《峨边县精准物化补贴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出台后,他为2016年预脱贫45户、149人争取到人均1200元扶贫补贴,发展养殖生猪176头,鸡174只,牛12头,蔬菜32亩。牵头成立了郭凡村扶贫小额信贷风控小组,向贫困户宣传峨边县小额信贷实施方案,完成77户贫困户评级授信工作,成功帮助11户发展养殖贫困户申请贷款30万元。
在了解到杂交核桃质量好、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时,他多次组织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召开产业发展讨论会,结合农户意愿发展核桃产业,积极联系种植技术人员到村教授栽培技术,顶着大雨、不顾泥泞,到田间地头帮助村民剪枝、包膜、覆土,全村共发展核桃2000亩。同时,他还引进乐山金鸿农业公司在郭凡村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帮助农户销售娃娃菜100亩;联系农业局为273户农户送来400亩土豆种子,平均每亩增收可达2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