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超,男,28岁,中共党员,2015年12月由四川航空集团公司派驻到瓦岩乡春景村任第一书记。他积极履行工作职责,推动精准扶贫,以自己辛苦指数换取村民幸福指数。2016年,被授予越西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一、皮肤由白到黑、彝语由生到熟
“黑了、瘦了、精神了。”这是每次廖超因公返回川航后,同事对他的第一印象。面对评价,这个脱下西装,撸起袖子,挽起裤腿走进凉山深处的年轻人总是用“黑是健康色”腼腆地回答大家的关切。
大凉山,是一个阳光和冰雪可以共存的地方。2015年12月,廖超从成都来到凉山,开始在越西县瓦岩乡春景村进行为期两年的对口帮扶。从成都去往凉山的路上,车窗外的高楼渐渐被此起彼伏的山峦和望不到边际的红褐色植被替代,不时飘来悠扬的彝族山歌,让廖超似乎听到的凉山心跳。
虽然来之前思想上早打了“预防针”,但眼前的贫穷和落后还是把城里出生的他震住了。穷山荒坡,土房泥路;没有网络,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全村146户人家有四分之一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成年人口文盲和半文盲占一半以上……。本想使出洪荒之力的廖超叹口气,“春景村的春天还没来。”经过一段适应期,他慢慢从幻想着村官上任三把火中冷静下来,明白了要做事情必须取得村民的信任。
“不是他们选择了贫困,而是贫困选择了他们”。有一场青春叫驻村。2016年初,刚刚上任的“第一书记”廖超就带着唯一“翻译”——村长走村入户去了,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困难和诉求。有的村民年老体弱,廖超便扛上米面慰问……有的村民不明其意,不会喝酒的廖超便端起酒杯,用刚刚学来的彝语“孜莫格尼”送出祝福……。3个月时间,廖超跑遍了春景村的角角落落,写满了几大本民情日记,也逐渐在村里站稳了脚跟。
“廖超能吃苦、能干事,我曾想着这些城里来的的娃娃就是镀镀金,待不了几天,没成想他还真干上了。”搭档兼翻译村长加瓦尔机对廖超竖起了大拇指。从驻村到住村,从陌生人到村里人,独在“彝乡”的廖超不为异客,穿差尔瓦、吃坨坨肉、学彝语,……在零距离接触中不断融入彝家生活。群众的眼睛是明亮的,说彝族话、办村里事的小廖书记终于赢得他们的支持与信赖,成为乡亲们的知心人。
二、房子由旧到新 道路由窄到宽
六月仲夏,大凉山的第一缕阳光把一片金红洒在越西县瓦岩乡春景村四川航空援建的彝家新寨搬迁点上。80岁的老党员利卡子摸着崭新的钢架,脸上的笑容写满了对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憧憬,而就在2016年前,老人和许多当地贫困户还住在墙面开裂,漏风漏雨的土坯旧房里。
要创建新农村“四好”家庭,首先就要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村官上任伊始的廖超抓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彝家新寨建设工作。但改变村民头脑,非朝夕之功,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加之新钢结构房屋比砖瓦房价格贵,许多群众并不太愿意修建县上推广的这种房子。
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是‘想到’与‘做到’的距离。一时的挫折激起了廖超的斗志,他从做老党员利卡子的工作开始,一户户耐心地讲解钢结构的性能和优势,宣传重建住房的好政策,终于让其他贫困户同意修建钢结构住房。“抓典型经验,向全面推广”,廖超还利用“2016年越西县脱贫攻坚住房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春景村召开的有利时机,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推进全村的住房建设工作,他主动协调银行落实贫困户建房政策贷款,在他的呼吁努力下,33户像利卡子这样的贫困户除政府给予的支持外,还享受川航帮助的每户2万元的建房补贴,村里所有的土坯危房,也都被纳入了旧房改造项目。
脱贫攻坚,设施先行。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工作中廖超发现,老百姓长期受困于“路”——当时村里通往外界要么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要么是连农用车都无法通行的羊肠路,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人走不出去,仅有的一点农产品也运不出去。他下决心把道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筹资金、报项目……3公里、5公里……一条条延伸到村民家门口的笔直道路与川航援建的太阳能路灯相互辉映,显得分外明亮。落成的设施会说话:贫困户重建了安全住房;村小得到改造;全村宽带、电视入户启动;全村安全用水工程、农网改造工程……,一连串实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儿上……。日新月异的变化让越西县一位领导感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是春景村正在走的路。
三、项目由少到多 日子由苦到好
“扶贫干部不能一直待在屋里,应该多下去和群众打交道,让群众住上了好房子得过上好日子,多得点实惠比什么都强。”廖超说。春景地少山多,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多年发展都是零敲碎打,没有把产品变成产业。作为驻村扶贫干部,廖超立足村情、牢牢抓好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协助驻点村争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引进致富项目,培育优势产业,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廖超带领全村党员率先落实州委政府“1+X”产业发展项目,在村里打造出千亩核桃园。采苗、选苗、种苗、育苗,还未结婚的他把这些希望的萌芽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倾注了无数心血。同时,他还紧紧抓牢村里传统优势烤烟产业,为烟农协调技术支持和资金,促使更好发展,现在年种植规模600余亩,亩均收入可达4000余元。这两年,小廖很忙,身为书记的他往返奔波于市县乡村,既研究市场、又落实项目,还申请援助。航空出身的他深深懂得以“以产业带动产品发展的道理”为了加快春景村的产业建设,他跑遍了县上大大小小的单位,为村里找项目、要资金。养猪场、养鸡场、种植场一个个不断兴起的产业,使春景村终于从输血走向造血,有了可持续增收基础。
两年的时间,常不回家看看的他除了户口还在成都,早已经从城里人变成村里人。实际上,在廖超心里,早已把春景村视作自己的第二个家。
乡亲们不会忘记,在2016年该村遭遇凉山州50年最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时,是在外学习的小廖书记第一时间赶回村来,奋战在救灾第一线,连日的暴晒,让他手上的皮肤出现了红肿糜烂,汗水一浸,疼痛难忍,但他却一刻也没停止过安置救援工作,并在省领导到村视察时,和川航工作组主动汇报,积极争取到“小流域治理”灾后重建资金千万元。
春景小学的师生始终记得,为了让山里的孩子和城里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他除了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自费帮助多名贫困学生继续求学外,还主动向川航集团汇报,争取到数十万元资金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进行改造。如今,校园的孩子们有了干净的洗漱间,有了可以洗脸洗手的热水,有学说普通话的教学设备,过上了第一个儿童节……,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氛围正在不断形成。
驻村第一书记”代表的并非个人,而是党的基层形象、川航党委的驻村代表。责任和使命,永远是这一称号的关键词。两年的驻村工作,从大了说,是川航党委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要求的排头兵;从小了说,就是转化落实川航党委脱贫攻坚举措的执行者。廖超真诚地说。两年任期,亲历了春景村每一天的变化,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点滴进步,而是更加深切地感悟到党组织“心系人民”的满怀深情,以及身为一名党员和川航人的光荣和责任。“美丽川航”行胜于言。我期待春景村脱贫后,胜似春天般的美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