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在心勇担当 践行有力扶真贫——张燕萍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来源:群众工作处           时间:2017年07月03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张燕萍,女,51岁,中共党员,现任移民工作局党委委员、第四党支部书记、溪洛渡移民项目部副主任。三峡集团一直以来践行着“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电开发理念,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2016年以来,三峡集团进一步履行央企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决定在“十三五”期间支持凉山彝区脱贫攻坚资金16亿元。张燕萍同志自2010年调入移民工作局工作以来,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水电开发理念,将责任和担当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脚步和身影遍布了集团公司对口帮扶的6个贫困县,与当地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制定产业帮扶计划,为贫困群众做实事做好事,被群众们誉为“爱心使者”。

一、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思想引领

规划先行科学脱贫,发展有后劲。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做什么、怎么做”是许多村干部面临的困惑。张燕萍同志利用自己丰富的央企工作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扶贫工作队一起探讨出利用工程管理方式做好扶贫规划的路子,协助完成《雷波县马湖乡大杉坪村脱贫攻坚规划(2015-2018)》,向集团公司提交了雷波大杉坪村“1+1+10的五年帮扶规划(即支持建设一项基础设施,扶持一项产业,结对帮扶10户建卡户脱贫),并且为落实精准帮扶规划尽心尽力。她给扶贫队指出了“五个规划”:(一)要致富先修路;她鼓励贫困村把修路放在脱贫的第一步,“引得进来,走得出去,脱贫才有希望”张燕萍如是说。(二)要脱贫先安居。要帮助困难群众树立信心,解决他们脱贫致富的后顾之忧;(三)抓主要矛盾,各个击破致贫原因。针对困难群众,深入了解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从根源上补齐脱贫短板;(四)党建促脱贫,先富帮后富。“党员+致富能手+贫困户”是张燕萍构想出的脱贫三人组,这样的方式保证了群众在脱贫之路上有“智+志+力”的保驾护航;(五)扶持产业发展,树立典型,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正是这样的科学规划、严密计划和严格执行,张燕萍同志代表三峡集团对口帮扶的马湖乡大杉坪村提前一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成为凉山州脱贫致富的典型村。

扶贫先扶智,不让一个老百姓返贫。在扶贫工作中,张燕萍同志深刻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更重要的是扶志和扶智。她经常跟乡村干部说:咱们扶贫不是给钱修房子这么简单,也绝不能只满足于帮助老百姓从生活和收入上达到脱贫线。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救穷不救懒的原则,首先帮助群众从思想上脱贫。因此她提出了“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的观念,和乡村干部一起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分析贫困原因、探讨致富门路,引导广大群众切实解决内在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消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懒惰依赖、安于现状等落后思想。

制作彝绣手工艺品致富的吉觉拉史,养羊脱贫的马书体一家……七年来,张燕萍同志的“扶智扶志”工作帮助许多老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大杉坪村的致富带头人银子拉骆是其中一个。2015年,在外打工了15年的银子拉骆回到大杉坪村,但一心想回乡创业的他却一直不知从何入手,开饭店?搞养殖?或者莼菜种植……难以抉择。张燕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号召村干部们一起帮银子拉骆“出点子”。她深入了解了银子拉骆的基本情况,并向村干部详细了解到村里的产业情况和当地发展现状,张燕萍同志带着大伙一起给帮助银子拉骆选项目、找资源,用最短的时间把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提上了计划。如今,海拔较高的200亩大型高山生态养殖基地马上就要竣工了,计划养殖的有高山生态猪、羊、鸡、鱼等。而在稍低海拔的50多亩养殖基地上已经能看到活蹦乱跳的半大鸡仔了。“这批鸡是与浙江一家电商联合开展的业务,我负责养殖,电商负责回收鸡蛋,我的跑山鸡不用一点饲料,下的鸡蛋都是最生态的,电商在这里安装了24小时的监控设备,所有上线选购产品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监督鸡蛋的产出过程”拉骆骄傲的向我们介绍。这是大杉坪村的首个电商合作项目,而把项目引进来的人正是张燕萍和大杉坪村的村干部们。

 

二、深入研究找路子、走村串户察民情

了解过去,认识现在,规划未来。为了更准确的掌握贫困村的现状,张燕萍和村干部一起深入到每家每户,与他们交流座谈,进行细致的调查摸底,收集第一手资料。细致的调研工作使她能够迅速找准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对每一个帮扶村的脱贫规划都更加心中有数。大杉坪村背靠马湖天然风景区,要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并带动旅游商品市场的繁荣。这样的情况下,道路和产业是脱贫的关键一步;九口村区位闭塞,交通困难,修路对于当地的帮助微乎其微,只有生态搬迁才有长远发展的可能,正是基于深入的调研,她提出的脱贫建议获得扶贫队和村干部的一致认可。

脱贫到户,帮扶到人。七年来,张燕萍同志带着三峡集团对贫困地区的关心,顶着寒冬酷暑,跋山涉水,走进田间地头,从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制定不同的脱贫计划。杨直绿家里劳动力不足,公婆年迈,丈夫在外打工,杨直绿身体不好又带着三个孩子,繁重的生活担子压得杨直绿直不起腰,一度想要逃回娘家去,张燕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根据她家的实际困难,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向集团公司申请首先帮助她家改造住房,硬化院坝,添置必要家具农具,新修羊圈并及时发放8只基础母羊。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现在马书体家不仅住房变了模样,家里的羊也有43只之多了,“现在大杉坪村的条件比云南娘家好多了,我要安心过日子,好好的把孩子养大。”杨直绿说的非常坚决和自信。2016年马书体家收入还远远超过了国家设定的贫困线标准,不仅成功实现了脱贫,还对家里致富奔小康充满了期待。

三、大爱在心、践行有力

为响应中央关于大凉山、乌蒙山“连片扶贫”的号召, 2015年,张燕萍作为移民工作局女工委主任,积极联合三峡集团工程建设管理局、机电工程局等在川单位女工委共同发起“心连心——情系库区,关爱母婴”妇女儿童帮扶活动。收集了职工家中闲置的育婴手册、玩具、衣物、儿童读物等物资七千余件,统一送往雷波、金阳的困难移民家庭。集团员工与库区12户贫困移民子女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捐赠和帮扶活动吸引了三峡集团北京、成都、宜昌以及金沙江项目工地的员工踊跃参与,不仅充分体现了三峡员工的拳拳爱心,有效拉近了三峡员工与库区妇女儿童的距离,同时也进一步树立了三峡集团在移民心中的良好形象。

七年的一线工作,在走村串户,深入摸底的同时,张燕萍记录下每一个家庭的致贫原因,并针对性的开展了“贫困助学”和“大病救助”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她积极组织通过“水库移民妇女发展基金”救助贫困学生591人,建设妇女之家12个,代表集团公司对近986名贫困高中、大学学生进行爱心资助,累计发放救助资金520万元。先后救助金阳县脑瘫幼女王洁、永善县致残儿童贾浩、雷波县卡哈洛乡身患心脏病的马窝阿米、昭阳区先天心脏病患者刘宗芯等40余名大病患者。

四、产业帮扶促发展

张燕萍同志深谙产业发展在带动当地脱贫致富上的重要作用,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她代表集团公司密切关注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魔芋是金阳县的支柱产业,品牌已树立,但由于种植不科学,每亩产量低,病虫害防治和品种升级缺乏技术支撑,产业发展不理想。从20135月至今,张燕萍同志多次带队,会同西南大学魔芋中心专家和成都相关企业领导到金阳与县委班子对接合作以来,集团公司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目前,金阳县600余亩的高产示范基地已建成。通过院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金阳魔芋产业2015年全县产量达4.2万吨,产值近2亿元,农民一亩地可收鲜魔芋500公斤,可卖到四、五千元,收入实现了翻两番。2015年开始,她带领团队不断复制这种帮扶模式,全力配合地方政府推动雷波县脐橙、德昌县黄梨等产业的发展,在对口帮扶的马湖乡大杉坪村,她鼓励当地结合地域优势积极发展山羊养殖产业,并代表集团公司捐赠50万元用于山羊养殖产业扶持,被当地政府和群众称为“产业帮扶贴心人”。

张燕萍同志克服一家三口分居的困难情况,长期扎根基层的她经常半年才能和丈夫女儿团圆一次,她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行动,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履行“大爱在心勇担当践行有力扶真贫”的承诺。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她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一丝不苟地代表集团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帮扶意识、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坚持以解决广大贫困村群众行路难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当地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为集团公司树立“有责任,敢担当”的央企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凉山州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