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3月27日,G85、G76重庆(川渝界)至成都高速公路扩容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成渝高速扩容项目”)内江段马鞍山枢纽施工现场路基工程破土动工,标志着由蜀道集团投资参建(川高公司主导投资、四川省公路设计院参与设计、四川路桥参与建设)的成渝高速扩容项目内江段全面开工,这条连接川渝的“黄金通道”进入提速升级新阶段。
成渝高速扩容项目起于内江市桑家坡(川渝界),接正改扩建的G85银昆高速公路重庆段,经内江市、资阳市、成都市,止于龙泉驿区高洞,接在建的成都东西城市轴线城市道路,主线主要为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全长179.078公里。其中,内江段全长约94公里(主线长83.3公里,隆昌支线长10.7公里),总投资约238亿元,包含互通16处,服务区2处,主线桥梁109座。继去年12月资阳段全面开工后,内江段“迎头赶上”,迅速取得用地批复手续和施工许可,为项目整体均衡推进“稳节奏”。
科技引领赋能品质工程
本次率先动工的马鞍山枢纽互通位于隆昌市界市镇王布政村,为隆昌支线与主线交通转换而设置,采用T形互通交叉形式,全长1965米,由四川路桥集团机化分公司承建。互通建成后,将有效缓解银昆、厦蓉高速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密区域交通节点,推动城乡路网融合。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积极落实工程管理首件认可制,在路基填筑、桥梁桩基等12项重要分项工程,实行关键工序标准化样板工程。推动“四新技术”运用,项目桥梁引入智能基桩自动解析系统,检测数据实时上传,有效避免人工误判或漏判。在关键工程质量管控中,严格落实隐蔽工程透明化管理,通过举牌验收、过程视频抽查、工序转换的四方会签等措施,保证隐蔽工程施工的可溯源性,确保施工质量可追溯、责任可倒查。
绿色施工筑牢安环防线
项目积极与当地交通局、自然规划局和农业农村局探索合作,将施工红线内多余表土、耕植土进行剥离,用于打造隆昌市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此举不但实现了土壤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了项目临时弃土场的征地及建设费用,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当地农业的经济活力。
“安全环保、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成渝高速扩容项目建设全过程。在马鞍山枢纽互通所在的成渝高速扩容项目ZCB5-TJ6分部综合场站的建设中,通过安装光伏发电板、电力增程式储能系统实现“一充两放”,即电力低谷充电储能,高峰和平段用电的综合节能供电模式,此模式预计将在该项目的整个生产周期节能减排二氧化碳65吨。
人性化设计服务群众出行
成渝高速扩容项目采用“新建复线+原路改扩建”模式,针对入城交通易集中拥堵的问题,提出“两次横向分流、四次纵向分流”的新思路,坚持“把方便留给群众”的初衷。项目与成资渝高速、遂资眉高速公路交叉节点设置六肢枢纽互通,优化路网结构。在项目控制性工程沱江特大桥增设人行通道,方便区域群众;新龙泉山隧道采用路隧同宽的建筑限界,提升运营安全性和救援效率。同时,注重文化赋能,结合“两路”精神和路域红色文化,推出具有蜀道元素的文化品牌示范形象,打造巴蜀文化路。
民生为本激活经济发展
成渝高速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首条高速公路,是连接成都与重庆的核心通道,日均车流量达8万辆次,节假日拥堵频发,原路段设计已难以满足发展需要。成渝高速扩容项目作为成渝地区又一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大通道,建成后将进一步畅通经济动脉,串联我省成都、资阳、内江三大城市,将成渝主通道通行能力提升至日均10万辆次,破解长期拥堵瓶颈,促进产业资源高效流动。同时加快助推城乡融合,通过新增互通枢纽和服务区,优化沿线乡镇交通条件,助力农产品运输、文旅资源开发,为沿线地区建设“区域物流枢纽”注入新动能。也将强化川渝毗邻地区互联互通,助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
成渝高速的扩容升级工程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里程碑。项目预计将在2028年底建成,为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