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四川日报丨拓展新业务领域、探索新发展模式,中车资阳公司从行业低谷逆势上扬
海外突围 看老机车如何“变轨”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车资阳公司机车事业部停放的各类型机车产品。 中车资阳公司供图

老厂新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寰 田姣 资阳观察 吴昊江

4月10日,在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下称中车资阳公司)资阳曲轴分公司车间,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手动曲轴磨床仍在运转。即将出口澳大利亚的干线货运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中,将采用这台磨床精磨的曲轴——这也是装用我国自主研制大功率柴油机的交流传动机车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从历史中走来,这家建于三线建设时期的企业,在近60年发展中,创下多个“第一”:1992年完成中国首单机车整机出口,2011年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高端机车,2020年获全国首个新能源机车“双证”资质,2022年研制出中国首列齿轨电客车……

但是,作为新中国新建的内燃机车研制企业,其发展并非坦途。2006年因未能跻身铁路大提速核心技术体系,企业陷入10余年发展低谷。近年来,通过创新驱动,其业务领域从传统内燃机车延伸至新能源装备,发展模式由单一产品输出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经营效益从行业低谷逆势上扬,老机车实现“变轨”。

持续发力国际市场

熬过10余年低谷期连续3年盈利

4月11日,走进中车资阳公司机车事业部厂区,一段长约30米的“万国轨道”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之所以叫“万国轨道”,不仅是因为它有准轨、窄轨、宽轨等几乎覆盖全球所有机车的轨距,还意味着公司的业务范围拓展至全球市场。

33年前,中国首台出口的机车就是从这里“出海”。1992年,中车资阳公司在国际竞标中力克美日韩多家企业,成功斩获泰国TPI公司的订单,实现我国机车出口零的突破。

“按国际标准,工期应是12个月,但给我们的交付时间只有8个月。”中车资阳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刘志国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海外第一单”如期交付后,企业叩开国际市场大门,“资阳造”机车逐渐走向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市场。然而,当海外业务高歌猛进时,国内业务却陷入低谷。中车资阳公司国际市场部党支部书记刘向军介绍,因未能抓住铁路大提速机会,企业发展举步维艰。“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靠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发力,中车资阳公司熬过10余年低谷期,最近3年连续盈利,初步完成新旧动能转换。”

开拓海外市场既是形势所迫,也是主动走出去拓增量的战略选择。中车资阳公司生产的1200余台机车出口到3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中国内燃机车出口总数的50%,其中90%以上“火车头”驰

骋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好产品好技术支撑

14年间不断拿到“回头客”订单

4月4日,中车资阳公司与澳大利亚铁路用户签署干线货运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合同。这是自2011年首次出口澳大利亚以来,中车资阳公司自主研制的高端内燃机车第八次出口澳大利亚,也是向该国提供的第三代高端机车。

能在14年间不断拿到“回头客”订单,好产品好技术是关键。中车资阳公司高级工程师李连凯介绍,此次签约的机车采用先进的交—直—交电传动技术,具有装车功率更大、牵引性能更强、油耗更低等技术优势。“与以往订单不同,这批订单我们将装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柴油机。”中车资阳公司产品研发中心研发部部长白永平介绍。

在深耕传统技术的同时,该公司同步开启新能源赛道前瞻布局。“2008年我们就组建了跨部门攻坚团队,启动新能源机车自主研发。”白永平说,历经10余年,公司研发设计的HXN6型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成为全国首台拿到国家铁路局颁发的型号许可证、制造许可证的新能源机车。目前,中车资阳公司已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机车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可向市场推出200千瓦至3000千瓦不同功率等级的产品系列。

“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前瞻布局将为我们接下来的发展赢得更多主动权。”在李连凯看来,在新旧动能转换和双碳经济背景下,机车行业必须突破减排放、降油耗、降噪声等技术问题。

“坐销”贴近市场服务

让出口海外的道路越走越宽

如何让出口海外的道路越走越宽?不仅需要好产品好技术,还需要好服务支撑。

去年12月初,中车资阳公司拿下一个特殊订单——20年前出口到土库曼斯坦的铁路CKD9C型机车返厂修理,这也是中国首个内燃机车返厂修理的海外大单。

“拿下这单,主要是靠贴近市场的服务。”刘向军介绍,他们负责中亚市场的区域主管,常驻土库曼斯坦。

开拓海外市场,到底该怎么做?这是中车资阳公司国际市场部总经理周定国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与土库曼斯坦的合作中,他找到了答案:深耕一个市场,只有走出去,把人扎在那里才有机会。“我们重新定义了‘坐销’,把市场人员派到客户那边常驻,重点开辟新市场和维保服务。”周定国说。

贴近市场的服务已成为中车资阳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新优势。刘向军透露,近3年来,公司海外服务收入占出口业务总营收比重已突破10%,公司正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升级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记者手记

“肯折腾”,才有新故事

走进中车资阳公司,轰鸣的老机床与新能源机车的静音动力形成奇妙呼应。这家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老厂,何以在海外市场实现突围?答案藏在一群“肯折腾”的人身上。

已年满80岁的刘志国聊起“8个月交付奇迹”时仍两眼放光,研发部白永平亲历了新能源机车从无到有,国际市场部把办公室搬到海外客户“家门口”……更令人触动的是他们把卖产品变成交朋友——澳大利亚客户14年回购8次机车,土库曼斯坦把跑了20年的“老伙计”送回中国大修。当海外服务收入占比突破10%,背后是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客户的人织起的信任网。

采访结束时,刘志国写下几行字:“忆往昔,艰苦创业;望未来,开拓创新。”老厂新生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字句间,有人“肯折腾”,才有新故事。

四川日报丨拓展新业务领域、探索新发展模式,中车资阳公司从行业低谷逆势上扬
海外突围 看老机车如何“变轨”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中车资阳公司机车事业部停放的各类型机车产品。 中车资阳公司供图

老厂新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寰 田姣 资阳观察 吴昊江

4月10日,在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下称中车资阳公司)资阳曲轴分公司车间,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手动曲轴磨床仍在运转。即将出口澳大利亚的干线货运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中,将采用这台磨床精磨的曲轴——这也是装用我国自主研制大功率柴油机的交流传动机车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从历史中走来,这家建于三线建设时期的企业,在近60年发展中,创下多个“第一”:1992年完成中国首单机车整机出口,2011年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高端机车,2020年获全国首个新能源机车“双证”资质,2022年研制出中国首列齿轨电客车……

但是,作为新中国新建的内燃机车研制企业,其发展并非坦途。2006年因未能跻身铁路大提速核心技术体系,企业陷入10余年发展低谷。近年来,通过创新驱动,其业务领域从传统内燃机车延伸至新能源装备,发展模式由单一产品输出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经营效益从行业低谷逆势上扬,老机车实现“变轨”。

持续发力国际市场

熬过10余年低谷期连续3年盈利

4月11日,走进中车资阳公司机车事业部厂区,一段长约30米的“万国轨道”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之所以叫“万国轨道”,不仅是因为它有准轨、窄轨、宽轨等几乎覆盖全球所有机车的轨距,还意味着公司的业务范围拓展至全球市场。

33年前,中国首台出口的机车就是从这里“出海”。1992年,中车资阳公司在国际竞标中力克美日韩多家企业,成功斩获泰国TPI公司的订单,实现我国机车出口零的突破。

“按国际标准,工期应是12个月,但给我们的交付时间只有8个月。”中车资阳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刘志国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海外第一单”如期交付后,企业叩开国际市场大门,“资阳造”机车逐渐走向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市场。然而,当海外业务高歌猛进时,国内业务却陷入低谷。中车资阳公司国际市场部党支部书记刘向军介绍,因未能抓住铁路大提速机会,企业发展举步维艰。“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靠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发力,中车资阳公司熬过10余年低谷期,最近3年连续盈利,初步完成新旧动能转换。”

开拓海外市场既是形势所迫,也是主动走出去拓增量的战略选择。中车资阳公司生产的1200余台机车出口到3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中国内燃机车出口总数的50%,其中90%以上“火车头”驰

骋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好产品好技术支撑

14年间不断拿到“回头客”订单

4月4日,中车资阳公司与澳大利亚铁路用户签署干线货运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合同。这是自2011年首次出口澳大利亚以来,中车资阳公司自主研制的高端内燃机车第八次出口澳大利亚,也是向该国提供的第三代高端机车。

能在14年间不断拿到“回头客”订单,好产品好技术是关键。中车资阳公司高级工程师李连凯介绍,此次签约的机车采用先进的交—直—交电传动技术,具有装车功率更大、牵引性能更强、油耗更低等技术优势。“与以往订单不同,这批订单我们将装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柴油机。”中车资阳公司产品研发中心研发部部长白永平介绍。

在深耕传统技术的同时,该公司同步开启新能源赛道前瞻布局。“2008年我们就组建了跨部门攻坚团队,启动新能源机车自主研发。”白永平说,历经10余年,公司研发设计的HXN6型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成为全国首台拿到国家铁路局颁发的型号许可证、制造许可证的新能源机车。目前,中车资阳公司已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机车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可向市场推出200千瓦至3000千瓦不同功率等级的产品系列。

“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前瞻布局将为我们接下来的发展赢得更多主动权。”在李连凯看来,在新旧动能转换和双碳经济背景下,机车行业必须突破减排放、降油耗、降噪声等技术问题。

“坐销”贴近市场服务

让出口海外的道路越走越宽

如何让出口海外的道路越走越宽?不仅需要好产品好技术,还需要好服务支撑。

去年12月初,中车资阳公司拿下一个特殊订单——20年前出口到土库曼斯坦的铁路CKD9C型机车返厂修理,这也是中国首个内燃机车返厂修理的海外大单。

“拿下这单,主要是靠贴近市场的服务。”刘向军介绍,他们负责中亚市场的区域主管,常驻土库曼斯坦。

开拓海外市场,到底该怎么做?这是中车资阳公司国际市场部总经理周定国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与土库曼斯坦的合作中,他找到了答案:深耕一个市场,只有走出去,把人扎在那里才有机会。“我们重新定义了‘坐销’,把市场人员派到客户那边常驻,重点开辟新市场和维保服务。”周定国说。

贴近市场的服务已成为中车资阳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新优势。刘向军透露,近3年来,公司海外服务收入占出口业务总营收比重已突破10%,公司正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升级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记者手记

“肯折腾”,才有新故事

走进中车资阳公司,轰鸣的老机床与新能源机车的静音动力形成奇妙呼应。这家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老厂,何以在海外市场实现突围?答案藏在一群“肯折腾”的人身上。

已年满80岁的刘志国聊起“8个月交付奇迹”时仍两眼放光,研发部白永平亲历了新能源机车从无到有,国际市场部把办公室搬到海外客户“家门口”……更令人触动的是他们把卖产品变成交朋友——澳大利亚客户14年回购8次机车,土库曼斯坦把跑了20年的“老伙计”送回中国大修。当海外服务收入占比突破10%,背后是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客户的人织起的信任网。

采访结束时,刘志国写下几行字:“忆往昔,艰苦创业;望未来,开拓创新。”老厂新生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字句间,有人“肯折腾”,才有新故事。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国资国企
在线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