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项目从阡陌滩涂到产业高地,从默默耕耘到声名远播——省港投集团所属凤仪湾项目以交农文旅融合为主线,构建消费新场景,为“交通+”品牌建设注入创新动能,在嘉陵江畔谱写出乡村振兴与交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壮丽篇章,正成为四川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以全新模式成就产业融合示范
港投集团凤仪航电建成后,在面临库区水位抬高、沼泽滩涂遍布、耕地地力退化的局面下,凤仪湾按照“自然生长、共生共荣”的建设理念,支持园区周边村(社)结合农房搬迁、新村建设等改造项目,按照川东北民居风格、托斯卡纳欧式田园建筑风格实施农房改造500余套,同步实施风貌改造、道路美化、雨污生活基础设施升级等10余项改造项目,打造3公里欧洲庭院式情景街区,新建广场、礼堂和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引入飞行营地、水上运动等业态,举办研学、番茄音乐节系列活动,年度游客破50万人次,央媒聚焦报道,品牌曝光超1亿次,先后入选交通运输部《人民交通杂志社》“低空经济典型案例”“交通强国优秀案例”,同时荣膺“省级农业示范公园”“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等称号。
以生态基底筑就文旅融合本底
凤仪湾依托嘉陵江沿岸湿地、滨水优势开展国家级江滩湿地建设,完成景观覆土5万平方米,乔木栽植3万株,灌木栽植80万平方米,花草撒播500亩,景观硬质铺装1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观景台、游步道、骑游道等观光基础设施。建成鸟岛保育区1000亩,形成占地6000亩的嘉陵江沿岸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吸引了58种鸟类和62种鱼类栖息繁衍。以江为轴布局农田,将湿地元素与农耕、水利、历史、人文等元素有机结合,成为名副其实的“嘉陵江生态会客厅”。凤仪湾水镇布局的民宿、餐饮、茶吧等业态,将法式建筑美学与湿地生态景观有机融合,加快推进“交农文旅”融合发展,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滨水力量、滨水智慧。
以科技赋能激活农业体验场景
凤仪湾引进并建成西南地区首个最新的semi-close型venlo温室产品,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采用安全、稳定、耐用的Priva水肥循环管理控制系统;与多家欧洲知名农业科技企业在节能环保、高端设施农业建造、高端果蔬培育技术等方面达成合作,建成欧标伏季果园3000亩,推行“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模式,打造“智慧农业”监控平台;与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 “设施蔬菜生产系统”专家工作站,引进农业高端人才32名,已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10余项;开发农田休闲体验、研学实践基地、农耕民俗文化园、生态鸟岛、湿地自然博物馆、可爱岛水世界等农旅项目20余个,年均开展研学活动超200场,接待公众6万余人次,成为四川伏季水果产业科普教育的示范窗口。
以文化融合奏响多元共生乐章
凤仪湾深挖地域文化与国际元素的融合可能,构建特色文化消费场景。建设红酒体验馆、咖啡故事屋、文学放映厅等展示区,开设1964法式生活馆、法式之旅体验馆等法式文创餐饮业态;同时深度挖掘南充嘉陵江地方特色文化,常态化举办花朝节、春节大庙会等文化活动,花朝集市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凤仪湾大舞台常态化线上直播演出,年演出场次达150场,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文化体验矩阵。同步融合水培番茄科技元素、湿地生态符号与法式风情元素,打造以“番茄队长”文化IP为核心的文创体系,并开发衍生产品20余款,成为连接农业科技与文旅消费的情感纽带。
目前,凤仪湾正不断以交通场景构建全域旅游生态链条——以湿地游船航道、智慧观光云轨、低空通航机场等串联起凤仪湾全域景观节点;不断引进和壮大湿地观光、循环农业、水上运动、品牌餐饮等产业,让凤仪湾以系统性创新实践,从生态湿地到智慧农业,从文化IP到立体交通,勾勒出“交通+文旅+农业”的融合发展新范式,为交农文旅融合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