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以匠心筑就高原丰碑——记四川省劳动模范廖果
来源:水电七局            时间:2025年05月13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五月的成都金牛宾馆,大礼堂雄伟庄重、气氛热烈,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此举行。

全省各条战线的获奖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迎接属于劳动者的崇高荣誉。来自水电七局的“90”后项目经理——廖果,便是其中一员。

追风赶月十二载,他以高原为家,以工程为伴:从抱着图纸辗转反侧的技术新芽,到如今成长为扎根一线锐意创新的标杆模范,正如经霜的野果,在静候中酿出奇妙变化。

石头缝里扎深根

“希望你们不光能打造‘三心’工程,更要做好让人省心放心开心的‘三心’干部。”在公司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座谈会上,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桥对载誉归来的劳动模范寄予深厚期望。

五月的阳光斜切过会议室落地窗,廖果黝黑的脸庞镀上金边,正在认真记笔记的他,喉间忽然涌起回甘。

廖果坦言,从小的梦想就是当工程师。在四川农业大学就读时,为了攻读水利水电工程,换了两次专业方才如愿;2013年初入职场,来到世界第一高(164.2米)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去学水电站。

“新手小白”挑战“世界第一”,走得小心翼翼。

“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但是能建设世界第一高坝,激动得晚上都没睡着觉。”越过重重山隘,“世界第一”的现场,却不似想象中“帅气”。

6个人同住一间半的简易板房、时有时无的供电明明灭灭,脚下是奔涌的江水、眼前是巍峨的高山,“越是艰难处,越是心修时。”廖果心里暗下决心,“要好好干,要努力干。”

2013年11月19日,刚参加工作4个月,去学项目遭当地“超200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波及,导流洞施工进度受严重影响,但所幸无人员伤亡。

整整一个月,项目部水电全断,信号全无。为保障生活,每天需安排人员徒步到15公里外的乡政府,背回粮油米面和发电用的柴油等物资;廖果主动请缨,与其他几位小伙共同担起“运输工”角色。

与此同时,项目距离导流洞过流年度目标,所剩工期已不到2个月;在艰苦的生产环境和紧张的时间限制内,廖果高效完成复工复产工作方案编制,有效推动工程建设,年底顺利完成过流目标。

金沙江去学水电站位于定曲河(金沙江一级支流)最大支流硕曲河干流上,装机容量24.6万千瓦,最大坝高164.2米,大坝坝体总填筑量为420.65万方,为世界第一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大坝建设中,要在高原实现最低零下20摄氏度的沥青混凝土心墙低温施工,是他最为印象深刻的难题。

解决问题没有捷径,唯有迎难而上。他和所在团队通过50余次反复现场试验、13项工艺优化和几百种试验参数配比,最终攻克高寒地区沥青混凝土心墙低温施工难题,形成工法4项、专利1项,获科技进步奖4项。大坝蓄水7年来,防渗体系监测数据全优,为同类工程树立了标杆,让“世界第一高坝”在高原稳稳矗立。

把根扎进石头缝里,从技术新人到行业标兵,“世界第一”的严苛要求锻造了廖果的技术底色。

钢筋铁骨作枝桠

去学水电站建设结束后,廖果转战市政项目。虽是大家眼里离家更近的“香饽饽”,但跨界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市政工程不同于水电项目的业态,“短、平、快”是几乎所有市政的基本要求。“市政工程专业分项多,民生意义重大,要求也高。”廖果所在的成都简阳禾丰连接线项目,任务重工期紧,施工难度大、文明施工要求高、按实计量工程量较多,特别是现场施工组织协调难题更是一茬接一茬。

优秀的技术员也必须是优秀的经营者。他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在项目一线管理中注重精益管理、提质增效,创新项目基础管理方法,深挖施工组织优化潜力,打造项目经营标杆模式。“大到机械设备、小到弃渣弃土,都是经营大智慧。”

对于“钱”,廖果是“抠门”的。“他抠的不是职工的福利,而是每一分可以创造的价值。”正是因为“抠”,廖果的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价值”,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商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精益求精”。

在禾丰连接线项目,他盯着每车弃渣反复琢磨,最终创新弃渣综合利用技术,把建筑垃圾变成合格路基填料,直接节省成本228万元。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创新采用“分段验收+动态设计”模式缩短工期1.5个月,节约施工成本超240万元。同样,在金川水电站导流洞项目时,廖果通过充分试验采用自建砂石系统降低材料成本2312万元。在后续的大坝项目中,创新开发“土石平衡三维调配模型”,让200万方土石料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精准调度,叠加“成本管控七步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项目设备利用率飙升到92%,有效降低项目成本,累计节约成本超3600万元。

高原筑坝结硕果

2019年,三分局多番斟酌,考虑到他有高原筑坝的丰富经验、参与市政项目的优秀协调能力和踏实肯干的性格,安排他前往金川水电站导流洞工程项目。

此时他的大女儿刚满一岁,比起单边车程8小时以上的金川项目,市政项目更为方便照顾家庭。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答应了下来。

“金川是我的福地。”再到高原筑坝,参与金川建设的四年,廖果的体重生生长了20多斤。“不多吃就没力气干活,再加上作息不好,一到晚上两三点就想在群里问一下现场情况。”同事常常戏称他是“卷王”。

廖果的“卷”,还体现在对科技攻关的执着。金川水电站导流洞施工时,面对国内罕见的极破碎岩体,他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岩体变形数据每半小时就要分析一次,我必须守在这里。”

整整三个月,428个监测点实时采集数据,动态调整支护方案,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极破碎岩体水工隧洞变形破坏监测预警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创下月掘进330米的施工纪录,在延误8个月的情况下仍按期实现截流。面对65米超深覆盖层筑坝技术瓶颈,廖果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最终研发出《深厚覆盖层高面板堆石坝智能无人碾压技术》,实现大坝填筑效率提升40%,推动工程提前2个月封顶,节约成本675万元。大坝封顶被央视《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成为行业智能建造的典范。

“福地”金川带来的成果不止于个人成就,更为廖果锻造了一支敢拼敢闯的项目团队。“说实话,我还经常被他们怼。”他开玩笑道,“但是我们项目的团队氛围是真的不错。”

在廖果的提议下,金川项目每个月设立了“项目经理接待日”,就生活、工作方面问题关心职工、交流引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共情,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有真正的团结!”通过推行“导师带徒”计划,他累计培养出16名技术骨干。

廖果坦言,劳模精神不光是薪火相传的责任,更是扎根一线的奉献,是面对困难时的挺身而出与担当作为。

2020年6月,暴雨撕开天幕,金川突发特大泥石流,施工现场面临严重威胁。生死一刻,来不及多想,冒着二次塌方的风险,廖果第一个冲到险情最重的工区。

“党员跟我上!”廖果带领突击队员在崩塌带边缘筑起人墙,一边观察险情,一边救助受困人员,连续奋战36小时,最终成功转移13名受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不喜欢被动接受,更习惯主动创造。廖果常说:“一个人不断努力的意义,就是他能够有选择的权利。”——所谓“硕果”,原是十二年寒暑的霜雪历练,方能酿出清甜。

以匠心筑就高原丰碑——记四川省劳动模范廖果

来源:水电七局 时间:2025年05月13日

五月的成都金牛宾馆,大礼堂雄伟庄重、气氛热烈,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此举行。

全省各条战线的获奖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迎接属于劳动者的崇高荣誉。来自水电七局的“90”后项目经理——廖果,便是其中一员。

追风赶月十二载,他以高原为家,以工程为伴:从抱着图纸辗转反侧的技术新芽,到如今成长为扎根一线锐意创新的标杆模范,正如经霜的野果,在静候中酿出奇妙变化。

石头缝里扎深根

“希望你们不光能打造‘三心’工程,更要做好让人省心放心开心的‘三心’干部。”在公司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座谈会上,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桥对载誉归来的劳动模范寄予深厚期望。

五月的阳光斜切过会议室落地窗,廖果黝黑的脸庞镀上金边,正在认真记笔记的他,喉间忽然涌起回甘。

廖果坦言,从小的梦想就是当工程师。在四川农业大学就读时,为了攻读水利水电工程,换了两次专业方才如愿;2013年初入职场,来到世界第一高(164.2米)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去学水电站。

“新手小白”挑战“世界第一”,走得小心翼翼。

“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但是能建设世界第一高坝,激动得晚上都没睡着觉。”越过重重山隘,“世界第一”的现场,却不似想象中“帅气”。

6个人同住一间半的简易板房、时有时无的供电明明灭灭,脚下是奔涌的江水、眼前是巍峨的高山,“越是艰难处,越是心修时。”廖果心里暗下决心,“要好好干,要努力干。”

2013年11月19日,刚参加工作4个月,去学项目遭当地“超200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波及,导流洞施工进度受严重影响,但所幸无人员伤亡。

整整一个月,项目部水电全断,信号全无。为保障生活,每天需安排人员徒步到15公里外的乡政府,背回粮油米面和发电用的柴油等物资;廖果主动请缨,与其他几位小伙共同担起“运输工”角色。

与此同时,项目距离导流洞过流年度目标,所剩工期已不到2个月;在艰苦的生产环境和紧张的时间限制内,廖果高效完成复工复产工作方案编制,有效推动工程建设,年底顺利完成过流目标。

金沙江去学水电站位于定曲河(金沙江一级支流)最大支流硕曲河干流上,装机容量24.6万千瓦,最大坝高164.2米,大坝坝体总填筑量为420.65万方,为世界第一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大坝建设中,要在高原实现最低零下20摄氏度的沥青混凝土心墙低温施工,是他最为印象深刻的难题。

解决问题没有捷径,唯有迎难而上。他和所在团队通过50余次反复现场试验、13项工艺优化和几百种试验参数配比,最终攻克高寒地区沥青混凝土心墙低温施工难题,形成工法4项、专利1项,获科技进步奖4项。大坝蓄水7年来,防渗体系监测数据全优,为同类工程树立了标杆,让“世界第一高坝”在高原稳稳矗立。

把根扎进石头缝里,从技术新人到行业标兵,“世界第一”的严苛要求锻造了廖果的技术底色。

钢筋铁骨作枝桠

去学水电站建设结束后,廖果转战市政项目。虽是大家眼里离家更近的“香饽饽”,但跨界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市政工程不同于水电项目的业态,“短、平、快”是几乎所有市政的基本要求。“市政工程专业分项多,民生意义重大,要求也高。”廖果所在的成都简阳禾丰连接线项目,任务重工期紧,施工难度大、文明施工要求高、按实计量工程量较多,特别是现场施工组织协调难题更是一茬接一茬。

优秀的技术员也必须是优秀的经营者。他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在项目一线管理中注重精益管理、提质增效,创新项目基础管理方法,深挖施工组织优化潜力,打造项目经营标杆模式。“大到机械设备、小到弃渣弃土,都是经营大智慧。”

对于“钱”,廖果是“抠门”的。“他抠的不是职工的福利,而是每一分可以创造的价值。”正是因为“抠”,廖果的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价值”,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商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精益求精”。

在禾丰连接线项目,他盯着每车弃渣反复琢磨,最终创新弃渣综合利用技术,把建筑垃圾变成合格路基填料,直接节省成本228万元。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创新采用“分段验收+动态设计”模式缩短工期1.5个月,节约施工成本超240万元。同样,在金川水电站导流洞项目时,廖果通过充分试验采用自建砂石系统降低材料成本2312万元。在后续的大坝项目中,创新开发“土石平衡三维调配模型”,让200万方土石料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精准调度,叠加“成本管控七步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项目设备利用率飙升到92%,有效降低项目成本,累计节约成本超3600万元。

高原筑坝结硕果

2019年,三分局多番斟酌,考虑到他有高原筑坝的丰富经验、参与市政项目的优秀协调能力和踏实肯干的性格,安排他前往金川水电站导流洞工程项目。

此时他的大女儿刚满一岁,比起单边车程8小时以上的金川项目,市政项目更为方便照顾家庭。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答应了下来。

“金川是我的福地。”再到高原筑坝,参与金川建设的四年,廖果的体重生生长了20多斤。“不多吃就没力气干活,再加上作息不好,一到晚上两三点就想在群里问一下现场情况。”同事常常戏称他是“卷王”。

廖果的“卷”,还体现在对科技攻关的执着。金川水电站导流洞施工时,面对国内罕见的极破碎岩体,他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岩体变形数据每半小时就要分析一次,我必须守在这里。”

整整三个月,428个监测点实时采集数据,动态调整支护方案,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极破碎岩体水工隧洞变形破坏监测预警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创下月掘进330米的施工纪录,在延误8个月的情况下仍按期实现截流。面对65米超深覆盖层筑坝技术瓶颈,廖果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最终研发出《深厚覆盖层高面板堆石坝智能无人碾压技术》,实现大坝填筑效率提升40%,推动工程提前2个月封顶,节约成本675万元。大坝封顶被央视《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成为行业智能建造的典范。

“福地”金川带来的成果不止于个人成就,更为廖果锻造了一支敢拼敢闯的项目团队。“说实话,我还经常被他们怼。”他开玩笑道,“但是我们项目的团队氛围是真的不错。”

在廖果的提议下,金川项目每个月设立了“项目经理接待日”,就生活、工作方面问题关心职工、交流引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共情,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有真正的团结!”通过推行“导师带徒”计划,他累计培养出16名技术骨干。

廖果坦言,劳模精神不光是薪火相传的责任,更是扎根一线的奉献,是面对困难时的挺身而出与担当作为。

2020年6月,暴雨撕开天幕,金川突发特大泥石流,施工现场面临严重威胁。生死一刻,来不及多想,冒着二次塌方的风险,廖果第一个冲到险情最重的工区。

“党员跟我上!”廖果带领突击队员在崩塌带边缘筑起人墙,一边观察险情,一边救助受困人员,连续奋战36小时,最终成功转移13名受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不喜欢被动接受,更习惯主动创造。廖果常说:“一个人不断努力的意义,就是他能够有选择的权利。”——所谓“硕果”,原是十二年寒暑的霜雪历练,方能酿出清甜。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国资国企
在线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