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2024年11月12日,凉山生态高原艾王公司获评“凉山州州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标志着四川能投托底性帮扶工作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两支来自四川能投的专业技术团队,带着“普格艾草模式”的成功经验,前往德格县、壤塘县、甘孜县等地,紧锣密鼓地开展艾草试种工作,力求让高原艾草产业辐射带动更多的地区百姓增收致富、产业振兴发展。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四川能投始终把产业强、县域兴、百姓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类探索不同欠发达县域的帮扶模式和帮扶思路,务求以最精准的帮扶措施,为欠发达县域夯基础、谋长远,让托底性帮扶有实效、见长效。
以“规模化”为方向推动产业发展
县域振兴,产业先行。国有企业发挥优势带动欠发达县域产业振兴发展,是托底性帮扶的关键一招。四川能投牢牢把握产业帮扶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企业资金优势、经验优势,助力欠发达县域产业成规模、有效益。打好“主业牌”,推动清洁能源增储上产。把清洁能源开发和托底性帮扶协同推进,在推动欠发达县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同时,增强基础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在通江投资超25亿元建设燃气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上网电量约27亿千瓦时,年产值1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可节约标准煤约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1万吨,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多赢”。打好“特色牌”,推动艾草种植扩面升级。坚决贯彻落实10月全省国资国企托底性帮扶欠发达县域工作推进会精神,及时总结大凉山高原艾草项目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艾草种植在同类型欠发达县域试种工作,同步针对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等种植条件,开展艾草品种检测、良种培育、有机肥料研制工作,为县域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着手探索艾草与彝医、藏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以“技术化”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托底性帮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能投大力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托底性帮扶集聚,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升级设施设备技术。积极开展电源、电网、油气管网等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为县域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能源保障供应。利用新技术强化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推广中小水电无人化管理、电力智能运维、发电厂电动机智能诊断等自主技术,推进能源数字化。对普格艾草产业园进行升级,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新增生产线9条、设备11台,优化生产工艺流程,确保2025年普格艾草产业园成功申报省星级农业产业园。升级艾草种植技术。研制专用有机肥料助力欠发达县域特色农产业的科学种植和增产增效,为普格高原艾草定制专用水溶肥,使用后较其他化肥每亩增产800斤以上。与天府清控旗下华环团队合建艾草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艾草产业园综合智能AI管控平台,安装展示监控、温度、湿度、设备状态、AI检测、安全预警、3D、GIS等各类信息的数据大屏,实现产品溯源和智能化管理。升级产品技术。依托旗下天府清控科研团队,建设艾草分子本草数据库、高原艾标准化实验室,挖掘蓝色精油的医用药用价值,开发祛疤膏、护肤品、香氛等“高含金量”“高净值”的产品。持续迭代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产品,为三州地区欠发达县域共计15000人次进行耳聋基因筛查等医疗检测,改善当地医疗条件,让群众共享科技福祉。
以“品牌化”为战略深度拓展市场
四川能投深耕“土特产”领域,通过品牌化战略,助力县域特色产品走向市场、赢得认可,凉山艾草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聚合多元文化元素,打造地域特色“大凉山艾”品牌。立足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环境、独有的民俗民风,将大凉山高原艾草的独特内涵与彝族文化、彝医文化相结合,大力塑造“大凉山艾”品牌形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设计品牌LOGO标识,提升市场辨识度。贴合时下流行元素,培塑养生系列品牌。运用“药食同源”理念,贴合“新中式”“轻养生”等流行元素,广泛挖掘39个欠发达县域道地食材药材,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中医药和川茶,开发功能性养生胶囊茶饮及配套茶饮机,培塑“类经堂”“金万博”等高端品牌,提升品牌的市场吸引力。链接优质平台渠道,拓展知名度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与小米供应链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累计提供5000台艾灸设备。集结县域特色产品“组团”亮相省农博会“39优品主题展区”,艾草系列产品入选省委外办、中国建行等单位的纪念品目录,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