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科技兴农改土壤 沙地“蜕变”种高粱
来源:省国经公司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9月初秋的风吹拂过温江金马河畔,60亩地的红高粱摇曳着沉甸甸的穗,在秋风中翻涌成“红色粱浪”,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专程前来拍照打卡,昔日沉寂的河堤沙地如今成了乡村“网红打卡点”。而这片热闹景象的背后,是一场由农业科技主导的“土壤革命”。

高粱地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是由四川省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支持指导,由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打造,四川华地康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一片“科研示范田”。

在高粱地中拍照的游客们想不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在两年前还是一片贫瘠的河堤沙地。“这里紧邻江安河,土壤以沙质为主,保水保肥能力极差,别说种高粱,就连普通农作物都很难存活,一直是村里的‘闲置地块’。”天星村村委书记谢思凯介绍,2023年,中农润泽经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和指导,将公司总部基地旁的近百亩沙地流转下来,计划打造科研项目示范田,试图通过科技手段激活这片“沉睡的土地”。

作为一家专注于土壤治理、作物营养管理和设施农业智能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农润泽针对沙地特性制定了“三步走”改良方案。“第一步固沙改结构,通过施加自主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和土壤调理剂,结合秸秆还田、有机肥增施等措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第二步精准补营养,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定制作物营养方案,避免肥料浪费;第三步全过程监测,实时跟踪土壤墒情、肥力及作物生长数据。”中农润泽企业技术中心专家、高级农艺师杨莲芳指着田间的监测设备介绍,经过一个周期的土壤改良,沙地的有机质和土壤保水率实现了显著提高,达到了高粱健康生长的标准。

今年3月,示范田首次规模化种植高粱,选择的是耐旱、抗病且观赏性强的“红缨子”品种作为技术路径验证的“样板”。从播种到生长,技术团队全程跟踪指导,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了高粱的优质生长。杨莲芳强调,示范田种植作物品种的选择,一方面要能“出结果”,另一方面还要能“出效果”——在保障观赏价值和产量、品质的同时,也要及时反馈出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方案是否存在问题。

这片示范田的“蜕变”,也让周边村民看到了科技兴农的潜力。“企业改良土壤时雇了不少村民务工,现在高粱熟了,又需要人维护和采收,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赚钱。”谢思凯说,目前已有不少村民向村委会咨询,希望能学习土壤改良技术,在自家地块尝试种植高粱或其他经济作物。

据了解,中农润泽在天星村的改良模式已经见到成效,下一步计划在温江区及其他地方的河滩沙地、贫瘠地块推广应用。“我们希望通过示范田的带动作用,让更多‘低产田’变身‘高产田’,既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载体。”谢思凯说。

9月8日,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原本计划为游客多保留一段时间的高粱示范地必须赶在下一轮降水到来之前进行收割,最后一波游客难掩遗憾之情。但地面的高粱茬却饱含着下一轮作物的养分和期待。这片由科技唤醒的土地,正绘就出一幅“粮田变景观、沙地变宝地”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科技兴农改土壤 沙地“蜕变”种高粱

来源:省国经公司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9月初秋的风吹拂过温江金马河畔,60亩地的红高粱摇曳着沉甸甸的穗,在秋风中翻涌成“红色粱浪”,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专程前来拍照打卡,昔日沉寂的河堤沙地如今成了乡村“网红打卡点”。而这片热闹景象的背后,是一场由农业科技主导的“土壤革命”。

高粱地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是由四川省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支持指导,由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打造,四川华地康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一片“科研示范田”。

在高粱地中拍照的游客们想不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在两年前还是一片贫瘠的河堤沙地。“这里紧邻江安河,土壤以沙质为主,保水保肥能力极差,别说种高粱,就连普通农作物都很难存活,一直是村里的‘闲置地块’。”天星村村委书记谢思凯介绍,2023年,中农润泽经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和指导,将公司总部基地旁的近百亩沙地流转下来,计划打造科研项目示范田,试图通过科技手段激活这片“沉睡的土地”。

作为一家专注于土壤治理、作物营养管理和设施农业智能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农润泽针对沙地特性制定了“三步走”改良方案。“第一步固沙改结构,通过施加自主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和土壤调理剂,结合秸秆还田、有机肥增施等措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第二步精准补营养,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定制作物营养方案,避免肥料浪费;第三步全过程监测,实时跟踪土壤墒情、肥力及作物生长数据。”中农润泽企业技术中心专家、高级农艺师杨莲芳指着田间的监测设备介绍,经过一个周期的土壤改良,沙地的有机质和土壤保水率实现了显著提高,达到了高粱健康生长的标准。

今年3月,示范田首次规模化种植高粱,选择的是耐旱、抗病且观赏性强的“红缨子”品种作为技术路径验证的“样板”。从播种到生长,技术团队全程跟踪指导,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了高粱的优质生长。杨莲芳强调,示范田种植作物品种的选择,一方面要能“出结果”,另一方面还要能“出效果”——在保障观赏价值和产量、品质的同时,也要及时反馈出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方案是否存在问题。

这片示范田的“蜕变”,也让周边村民看到了科技兴农的潜力。“企业改良土壤时雇了不少村民务工,现在高粱熟了,又需要人维护和采收,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赚钱。”谢思凯说,目前已有不少村民向村委会咨询,希望能学习土壤改良技术,在自家地块尝试种植高粱或其他经济作物。

据了解,中农润泽在天星村的改良模式已经见到成效,下一步计划在温江区及其他地方的河滩沙地、贫瘠地块推广应用。“我们希望通过示范田的带动作用,让更多‘低产田’变身‘高产田’,既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载体。”谢思凯说。

9月8日,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原本计划为游客多保留一段时间的高粱示范地必须赶在下一轮降水到来之前进行收割,最后一波游客难掩遗憾之情。但地面的高粱茬却饱含着下一轮作物的养分和期待。这片由科技唤醒的土地,正绘就出一幅“粮田变景观、沙地变宝地”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