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成都轨道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共建共享价值创造为目标,紧扣轨道集团功能使命,统筹实施优质大线网共建、新质生产力共育、品质宜居地共塑“三大行动”,加快建设现代新国企,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新路径。
一、实施“优质大线网共建”行动,在“交通结构绿色转型”中责任共担、跨越发展
系统打造规划建设体系。科学分析经济人口总量对空间承载力的需求,创新提出绿色交通出行模型,被纳入新一轮城市总规。强力推动线网扩容升级,运营总里程达到16线672公里、居全国第4。建成投运四川首条市域铁路成资线,提速建设成德线、成眉线,“轨道上的都市圈”成型成势。首创运营前置、TOD前置、资源开发前置、市政配套前置“四前置”工作机制,加强综合统筹,最大程度落实“建轨道就是建城市、通轨道就是通生活”理念。
做细做优运营服务体系。着眼提升轨道出行功能品质,以客为尊、用心服务,推出“同站过街”等百余项利民举措,上线“碳惠交通”积分平台,年客运量达22亿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63%,“文明365”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获评全国交通运输“先锋品牌”。实施“绿色织网”行动,促进地铁与公交高效接驳,推动地铁与高铁“同台换乘、安检互信”,双流、天府双机场30分钟地铁直达,助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闭环构建安全责任体系。深入践行“安全就是效益”理念,加强安全保障顶层设计,构建技术保安全、管理保安全、应急保安全、监督问责保安全“四保安全”工作体系,厘清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推动风险隐患“排查—整改—监督”全链条闭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增强超大线网韧性,服务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二、实施“新质生产力共育”行动,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中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突出资源整合优生态。聚焦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按照“一校一总部三基地”协同发展模式,搭建“链属企业”与“链主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创新构建“1+N”城轨智能维保体系,成都成为轨道交通领域唯一进入国家未来产业园试点的城市,产值突破4000亿元。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按照“优势互补、协作分工、资源共享”原则,与重庆轨道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携手打造区域产业协作示范。
突出技术迭代促创新。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发布全国首个《绿智城轨发展白皮书》,建成全国首个全线网一体化智慧乘客服务平台,扎实推动绿智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与中国中车共建成都轨道时代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材料与工程创新中心,承接科技部“列车前向运行环境监测传感器及系统应用”重点研发项目,联合产业链头部企业成功研发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新一代市域A型车、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市域车等30多项成都“智”造新技术,11项科创成果实现产品化应用,不断增强国产化替代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可控力。
突出要素支撑强基础。创新推行成本规制,建立“财政资金+银团贷款+多渠道融资+TOD收益反哺”组合筹资模式,保障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着眼培养轨道交通“大国工匠”,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成立全国首家由城轨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努力开创轨道交通产教融合新典范。
三、实施“品质宜居地共塑”行动,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中幸福共享、和美发展
集约打造职住平衡新阵地。坚持站城融合、集约发展,创新发布TOD开发“八大策略”,推动出台“1+3+N”TOD顶层政策文件22项。按照TOD“137”圈层布局模式,加快推进24个TOD项目6900亩建设,一体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站城一体、职住平衡,地铁车站升级为站城一体融合形态,站点800米通勤覆盖人口比例达34%、居全国第二。
多元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创新布局零售商业、科创办公、精品酒店、城市康养、租赁住房“TOD商业五大航道”,差异化塑造“十大消费场景”,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携手港铁深化站点资源开发利用,带动人流、物流、商流高度集聚,提升城市可持续开发效益和生活品质。
品质塑造青年安居新示范。精准定位新市民、青年人群体居住需求,筹建2.5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以“6C价值体系”为引领,打造“轨道城市·寓见”租住生活品牌。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孵化“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品牌,全谱系打造“就业创业、社群活动”等12大场景,让广大青年“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易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