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大渡河,一条流淌着红色血脉的河流,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勾勒出水急山陡的磅礴画卷。
在这片浸染着英雄气概的土地上,险滩与峭壁的峡谷间,历经196个日夜鏖战,一座现代化的砂石拌合系统拔地而起——老鹰岩二级水电站砂石拌合系统建成投产,为电站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粮草”。
狭地攻坚:立体鏖战保工期
沿着大渡河逆流而上,老鹰岩二级水电站建设正酣,作为四川省“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电站总装机容量420兆瓦,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川内供电压力,助推清洁能源再提升。
不远处,仅1.8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更是如火如荼,由老鹰岩砂石拌合工区承建的砂石加工系统和混凝土拌和系统肩负着电站场坝枢纽工程162万方混凝土的供应重任。
狭小的空间需承载混凝土月高峰强度达10.8万方的砂石拌合系统,巨大的供需反差如同一道无形枷锁,对这支队伍的组织协调、精细管理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场地最终完成移交时,时间已至5月中旬,工期红线在前,“以空间换时间,向管理要效率,启动劳动竞赛,激发全员潜能!”工区负责人果断拍板,工区党团组织同步发力,党员先锋队扛起鲜红旗帜,青年突击队臂戴醒目标识,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迅速集结……
场地狭小,交叉作业避无可避。工区团队提前在图纸上“排兵布阵”,精准预判可能出现的交叉作业点,反复推敲工序衔接,精密规划各项任务,让有限资源迸发最大能效。基础开挖的轰鸣声与设备安装的敲击声同步响起,土建施工与钢结构吊装穿插进行,运输车辆精准穿梭……整个现场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大家紧密协作,争分夺秒向着节点目标全力推进。
然而,天公亦不作美。石棉地处“雨城”雅安辐射圈,施工中后期雨水频频到访。泥泞阻滞着设备履带,运输车辆的轮胎在泥地里反复打滑,留下深深的辙痕。汛期临近,河面日渐宽阔,浊浪日夜拍打着堤岸,时刻提醒着时间的紧迫。
与风雨较量,同时间赛跑。工人们“见缝插针”,泥浆裹满裤腿,汗水浸透工装,雨衣下的身影在积水中深一脚浅一脚地铺设钢筋、加固模板,使混凝土浇筑工序仍然在一次次雨歇的间隙里有序推进着,为系统如期投产筑牢根基。
安全护航:织密防线守底线
系统依大渡河而建,先天面临着场地狭窄的严苛挑战,加之大型设备密集排布,安全管控压力如影随形。
面对原流水作业方案难以为继的困局,工区团队将流水作业改平行作业——多工序、多班组、多设备在有限空间内同步铺开、协同作战,工艺精度要求推至极限,交叉作业从“偶然”瞬间变为“常态”,安全风险陡增。
如何管控安全风险?
安全协调小组每天紧盯作业现场,特别是交叉作业的关键区域,精准制定并实时更新预防机制和应急预案,为安全施工加上“双保险”。
如何压实安全责任?
科学划分安全责任区,打出“组合拳”:经验丰富的专职安全员和旁站监督员力量倍增,全天候、无死角巡查成为常态;对高处作业、起重吊装等高风险环节,严格执行作业票审批、旁站监护,配齐防护设施,并采取错峰作业、物理隔离、设置专用通道等硬措施。工区团队将安全责任细化到“神经末梢”,确保在复杂条件下施工安全平稳推进。
3月5日,砂石系统第一仓混凝土浇筑;
4月13日,拌合楼首根立柱开始吊装;
5月4日,砂石系统首台设备破碎安装;
7月5日,砂石系统试运行……
在咆哮的大渡河畔,他们牢牢守护生命与工程的双重安全。
毫厘匠心:淬炼品质筑根基
砂石骨料的品质,是混凝土工程的生命线。从蓝图初绘到机声轰鸣,工区团队以“毫厘不差”的严格标准,将质量管控深深铸于系统建设的脉搏之中。
建设期的帷幕一经拉开,“精工细作”便是贯穿始终的铁律。每日雷打不动的现场生产协调会上,当日施工的质量关键点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钢筋绑扎是否符合规范?模板安装是否牢固?设备安装精度、焊接工艺是否达标?
这种对质量的追求,早已化作自上而下的行动自觉——材料员小冯反复检验进场材料,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抹面工老周手握刮杠在初浇的混凝土上反复找平,使每一寸地面都经得起水平尺检验;砌筑工王师傅目光始终紧盯砖缝的平直与灰浆的饱满度,用一砖一瓦筑起质量的后盾……
时间来到7月,系统转入调试阶段,迎来关键实战检验。成品骨料堆初具规模,质检员徐工俯身半蹲,目光锐利地巡睃颗粒形态与分布,手中棱角磨光的检测工具是裁决质量的标尺。
当第一罐混凝土从拌合楼倾泻而出,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操控室屏幕上,生产线流畅运转,一粒粒历经淬炼的砂石,终将成为混凝土最坚实的“骨骼”,为大坝浇筑高峰备足“弹药”。
红色引航:同心共济塑干劲
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党员先锋队的身影是破局最硬核的底气。确保进度、铺设电缆、技术交底、现场巡检……党员们带着一股子热忱,让党旗在建设一线高高飘扬。
定期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把党员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党支部书记讲授的专题党课深入浅出,将“理论课堂”融入“施工一线”,让大家听得进、记得牢;新老员工座谈会成了“传帮带”平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将“土办法”“巧经验”手把手相授,00后技术员小沈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独当一面。
营地虽简,却处处透着关怀:空调与24小时热水保障到位;冰凉的绿豆汤是酷暑时节的“及时雨”,防暑药品、清凉饮品每日送达一线。年轻技术员小胡笑道,“住得安心、吃得舒心,干起活来浑身是劲。”
这份由红色信仰凝聚的合力、用真心关怀焐热的干劲,正顺着滔滔不息的大渡河水,融入每一粒砂石、每一方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