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大家好,今天,要带大家展开一场跨越七十六年的货币之旅——从战火纷飞中诞生的第一套人民币,到指尖上的数字人民币,每套纸币都刻着国家成长的年轮。接下来请随我一起,解码这些流动在掌心的文明印记。
1948年12月,新中国首套人民币在石家庄诞生。土坯印钞厂里,工人们撑着伞,在漏雨的车间印刷10元券的农民灌溉和50元券的矿场运输图案,票面"中国人民银行"字样是董必武先生亲笔题写。这套货币7年内统一全国货币,终结了百年货币混乱。
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3元、5元、10元券由苏联代印。苏联专家用胶凹套印技术,底纹如敦煌壁画般繁复。这套人民币首次加入盲文点和少数民族文字,5元券上的彝族百褶裙图案,让凉山老人海哈奶奶第一次在钞票上看见自己的民族印记。
1962年,我国首次独立设计的第三套人民币问世。女拖拉机手、炼钢工人的形象登上票面,展现"工农主导"的时代风貌。它首创天安门固定水印和多色接线技术,5元券获"世界最佳纸币设计奖",听,指尖划过国徽纹路的沙沙声,那是我国自主印钞技术突破的回响。
1987年,50元与100元大面额券诞生,标志经济飞跃。票面融入14个民族形象,彝族银饰、藏族藏袍刻画入微,首次采用毛泽东浮雕水印和安全线,凹凸盲文与变色安全线都是改革开放的承诺印记。成都创业者新中国成立1988年用首张100元券谈成第一笔生意,背面的井冈山图案成了他办公室的精神图腾。
1999年,第五套人民币携人像水印与全息安全线问世。2015年版100元纸币更是科技典范:光彩光变数字绚丽夺目,光变镂空安全线暗藏玄机,雕刻凹印让图案栩栩如生。我行进社区宣讲时, 常让老人用指尖感受立体盲文点,那是国家刻进纸里的关怀。而当数字人民币在宽窄巷子的非遗糖画摊位流通时,手机光点与1953年的纸币遥相呼应。
上周进学校开展公益知识宣讲,有个孩子举着1元纸币问我:"姐姐,西湖的三潭印月真的会发光吗?"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从第一套的木刻质感,到第五套的全息技术,变的是油墨纸张,不变的是"人民"二字的分量。
这些由国家信用背书的纸片,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明密码——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大家都能在方寸之间,看见自己的故事,触摸到国家的温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