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9月17日,在成都轨道集团的统筹指挥下,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武侯祠站-太平园站)双线齐发,正式开通初期运营,其中17号线二期由中铁二院承担勘察设计总承包。作为17号线一期工程的延伸线,该线路起于机投桥站,止于高洪站,全长24.76公里,是贯穿中心城区西南至东北方向的市域快线,采用A型车8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时速为140公里。线路以“穿越老社区、便捷老城区、构建地下艺术空间”为建设理念,串联起城市多个客流密集区,18座车站中有6个换乘站,与5条线路实现便捷换乘。
中铁二院设计团队结合项目特点及功能定位,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和运营模式,在确保整体功能最优的前提下,将车站设置于中心城区客流最为密集的区域,提升市民出行的便捷性。根据沿线工程条件,合理布设区间线路,实现线路灵活顺畅地“走街串巷”,绕避多个工程处理难度大、风险高的控制点,降低对沿线生态、社会、人文等环境的影响,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线型条件,适应工程时速140公里的运行速度。
作为首次采用8.6米大直径盾构机穿越成都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工程,沿线周边建筑物密集,盾构通过区域最窄宽度仅20米,盾构隧道穿越重要河流12次、市政桥隧14次、运营地铁线16次、运营铁路10次、迁改各类管线200余处。其中,阳公桥站至龙爪堰站区间上跨既有运营7号线盾构隧道最近垂直距离仅1.2米,以“微创手术”级的精准控制实现安全穿越,创造了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正线区间上跨既有盾构区间净距最小的记录。相关创新技术为今后大直径盾构小净距穿越运营地铁线路积累了宝贵建设经验,多项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首次采用交流牵引制式超大型主变电所地下布置方案,将主变电所与城市绿地叠建,实现了轨道交通供电设施与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完美结合。运用集中吊装孔设计及节能设备,优化了设备用房的立体化布置,减少了主变电所占地面积,提升了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首次在成都轨道交通采用风水联动控制系统,实现了车站通风空调系统送风量以及温度的自动调节,并精准匹配乘客需求,均衡环境舒适度与节能效果。
全线车站装修设计以“浮光掠影,记忆成都”为线路主题,通过古韵今风的建筑装修,展示成都文化。其中,机车厂站为拱顶无柱车站,公共区采用穹顶设计,站厅层视野开阔,建筑使用功能和美观效果得以完美体现,满天繁星的视觉效果,抑扬顿挫的空间节奏感,营造出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梦幻空间。
01
设计者说
中铁二院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项目总体许发军表示,项目推进期间,设计团队保持了高效的项目推进速度,不仅在同月内获得了工可和初步设计批复,还以超高效率在1个月内完成了施工招标图及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中铁二院地铁院副总工程师,成都地铁项目部常务经理、总工程师周旭表示,从时速80公里的普速地铁,到时速160公里的轨道快线;从连接外围组团的市域郊铁路资阳线,再到如今穿城而过的17号线二期工程,中铁二院人有幸为成都轨道交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今后的工作中,中铁二院人将与成都轨道交通一道,再接再厉,让创新在轨道上不断延伸。
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二期开通初期运营,凝聚着中铁二院设计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担当,他们交付的不仅是一条地铁线路,更是中铁二院对成都轨道交通事业全心服务的郑重承诺。未来,中铁二院将继续秉持初心、匠心与恒心,为成都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智慧方案,畅通便捷城市出行,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