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航灯五彩斑斓 汗水洒满机场
来源:行脚成都            时间:2025年09月16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夜晚的机场是一个由许许多多五彩斑斓的灯组成的灯光世界,景色十分壮观。机场上装有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灯光,发出明亮的光芒,帮助飞机在夜间使用机场。机场跑道灯系统由边灯、中线灯、接地带灯、滑行道灯等组成,灯光颜色包括白、绿、红、蓝、黄,每种颜色都有特定意义。机场跑道灯系统是现代机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飞行员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提供了清晰的指示,确保飞机安全起降。

那你知道这些机场助航灯光工程的安装者是谁吗?他们就是作为成都“建半城”的四川华西集团下属的四川安装公司的工人。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受国家计委委托,作为“川建进京”的主要安装施工力量,华西安装紧急援建北京首都机场,建成全国首个现代化助航灯光工程,开创了助航灯光工程先河。他们在实干中积极总结经验,制定了全国通用的助航灯光施工工艺和计价标准,为改革开放后占据全国机场建设市场高地打下坚实基础。从此,他们扎根机场建设领域50多年,助航灯光、航空燃油、航站楼机电安装业务“三线开花”,100%参与了国家最高等级4F级机场和高高原机场建设,80%参与了全国重大枢纽机场建设,助航灯光和航油工程至今保持市场覆盖率全国第一。仅目前,他们在建的机场项目就达72个。一条又一条通往世界的桥梁在空中架通,作为成都“建半城”建设者的华西人,用劳动的汗水,生命的光和热,才使银燕凌空翱翔,呼啸蓝天。

早在1983年,华西安装参建助航灯光等的双流机场工程交工验收,坐上试航的飞机,在机场上空来回起降时,看见夜航灯由1到5级逐渐点亮,安全达到设计要求,飞行员十分高兴地说:“很好,这套灯一打开,比白天都安全”。而后,在1988年的夏天,成都电视台录制的七集专题片《开拓》其中一集《银燕展翅》就专门记录了他们的辛劳和成就。当时,拍摄人员先后来到北京、上海、大连、青岛、烟台等地机场,亲眼看见了这些建设者们在炎炎烈日下,在机场跑道气温在40多度的情况下,安装助航灯光的情景。在高温下,录制人员都汗如雨下,而这些建设者更是衣衫湿透。为了早日完成施工任务,他们不惜远离家乡,忍受着与父母、妻儿的离别之苦,在不停地拼搏、苦干中,咬牙也在坚持。他们这种兢兢业业,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我,谁说他们不是一个个平凡的英雄呢?

今天,又来到这群建设者中时,他们平凡又英雄的事迹再一次打动了人们。

飞行员的“另一双眼睛”

机场目视助航工程是飞机起降的最后的安全保障,被形象地称为飞行员的“另一双眼睛”,也是华西安装的核心业务之一。

公司在该专业领域的工艺、技术、管理和服务水平遥遥领先,在全国排名第一。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公司众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员工,在各自岗位上的创造和奉献。刘永龙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他从事目视助航工程工作30多年,参建大小机场二十余座。钳工出身的他有着“科学家”的思维和创造力,他充分利用工余时间自学技术原理,积极探索思考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将诸多奇思妙想化为实际工程中运用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专利、科技进步奖、QC成果、各级工法共30余项,覆盖助航灯光工程全部工作内容,为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工艺革命。

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中,刘永龙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负责的西一跑道,是唯一一条4F级主跑道,也是一期建设的三条跑道中工程体量最大、施工难度最大、工期压力最大的标段。刘永龙从工艺优化、机械设备改良、分区管理、资源统筹调配、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精心布置,特别是针对四大技术难关进行各个击破:一是通过软件模拟、材料比选及工艺样板等措施,攻克传统工艺技术瓶颈,革命性地实现深桶灯前置化安装新工艺,减少了交叉制约极大地提升了工效;二是通过柔性消声材料结合镶边实现静音电缆沟盖板,解决传统沟盖板“坑洼异响”的诟病;三是首次采用BIM技术,将约两百余处涉及各类管线的碰撞点全面系统性优化,使管网布置更加简洁高效、美观大方,实现飞行区地下管网高效交叉配合;四是利用装配式施工思路将“全国首条智能跑道”的各项科研理论转化为落地成果,满足工程作业要求。凭借刘永龙周密的工艺策划,项目团队成功克服工期异常紧短、疫情影响等困难,仅花费一半时间、一半人手,就实现较常规项目两倍的产值,单月完成产值一度超7000万元,几乎是普通支线机场一年的工程量。他们还担任了全国首例助航灯光工程“总协调”,统领全场助航灯光安装工艺和标准,为业主提供技术咨询和工作协调。经过三百多个昼夜的建设,西一跑道率先实现全线贯通亮灯,并以“零整改”一次性通过行业验收。在盛大的“通达四方 点亮世界”亮灯仪式中,跑道的“光明之路”璀璨夺目,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机场目视助航工程行业龙头”的辉煌战果。

在参与广州白云机场三跑道项目施工过程中,约五千套助航灯具都需敷设二次电缆,而传统穿线工艺采用人工预留引线铁线的方式费工费时。刘永龙根据机械原理提出利用空压机进行空气动力穿二次电缆的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工效和施工质量,更大量节约了成本,并大量运用到后续项目中。该工艺形成的QC成果《机场助航灯光电缆空气动力穿线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国家一等奖。隔离变压器箱防水性能一直是困扰机场灯光回路的难题。传统工艺在使用不久后,就会因为材料老化导致灯光回路绝缘等级逐年降低,给机场的正常运行带来了隐患。就此,刘永龙与同事尝试研究新方案,对隔离变压器箱体结构进行优化,采用硅胶圈代替传统环氧树脂作为防水装置。试验证明新工艺取得了良好的防水密封效果,使灯光回路实现长期稳定绝缘。该工艺形成的QC成果《助航灯光灯箱电缆保护管防水密封装置的研制与应用》同样获得国家一等奖,并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主持研究的深桶灯安装工艺,将回路绝缘等级由兆级提升至千兆级,极大地提高了灯光系统稳定性,降低了80%以上的运行成本,从根本性地解决了机场目视助航工程运行和维护之间的矛盾。该工艺在提升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减少了50%以上的土方开挖以及电缆等高值工程材料的使用,仅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就节省人工、机械、材料等成本近千万元。改良后的深桶灯安装工艺获得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在全国持续推广,为国家节约投资1亿元以上,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不可估量。

天府机场建设期间,十余家业主、设计单位到场进行机场目视助航工程新工艺交流,刘永龙作为技术负责人一次次向外界同行专家展示深桶灯新工艺的研发思路、研发过程和最终实现的效果,以技术为窗口传递华西故事。作为天府机场建设者,他还参与了四川省电视台首部工程科技纪录片《天府之翼》拍摄,突出道面全深桶灯新工艺对于行业推动革命性的影响,也展示了“五十年建设机场, 三代人薪火相传”的善建文化,为华西人赢得了无数赞誉。

机场的“守夜人”

为了机场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华西安装现在还在34个片区机场设立运维保障点,整合“机电管家”能力,以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成都双流机场项目部施工员王祥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三十年来,他专注于这一个机场建设。他是同事口中的“麻师”,也是双流机场的守夜人。成都双流机场相关工程中,90%以上都是不停航施工,一般是12点之后进场,凌晨5点左右退场。

昼夜颠倒的作息,对参建人员的状态是极大的考验。而王祥智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了上万个日子。机场建设和运行单位领导和同事打趣地说:“每次天空‘麻麻亮’的时候都能看到‘麻师’的身影。”于是,“麻师”王祥智的美名就此传开。是的,他们是奋斗在黑夜中的机场建设者,是在清晨蹲守在跑道迎接第一缕阳光的人,即便一身疲惫也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1994年,双流机场项目道面开槽敷设电缆保护管,由于人员短缺,临时将他抽调到双流机场项目搞“突击战”。“那个时候我们都还年轻,三个人顶着大太阳在机场道面干了七天,最后任务完成的时候,我们全都中暑了。”凭着这股拼劲,王祥智被项目经理看中,申请将他调动到双流机场项目部。王祥智就在这里扎下了根,从青葱少年到年过半百,一干就是30年。在这30年里,王祥智先后参加双流机场大大小小的建设任务50余项,而每个工程背后,都有他默默地付出。

虽然他现场施工经验丰富,却从不向年轻人“摆谱”,而是向他们虚心请教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工程制图软件绘制施工图。王祥智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从对电脑一窍不通到熟练运用软件制图,同事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却十分谦虚:“年龄不是限制学习的因素,我们搞工程建设的要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王祥智还坚持学习民航相关专业知识和机场运行管理要求,并于2020年成功通过考核,由工人晋升为管理人员,成为公司首批一线晋升转岗的代表。除了常规的夜间不停航施工,有的工程也会采用道口区域关闭进行集中抢工的模式。而为了尽量减少施工作业对机场通航的影响,机场建设和运行单位也会要求尽可能地缩短道口区域关闭时间。

为了分秒必争地抢工期,王祥智和他的同事们有时二十多个小时都在道面上连续作业,甚至吃饭都是在跑道上解决的。“虽然很辛苦,但是也代表了业主单位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守护好这一座机场。”安全保障也是不停航施工的首要任务,深深地刻在了王祥智的骨子里,时刻都绷紧了安全这根弦。“我们搞机场不停航施工工程,让我最紧张的就是安全!哪怕是一根螺丝遗漏在跑道、滑行道上都是不得了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在他担任骨干大班长以来,每次带队作业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作业完毕,班组人员开始收拾撤离的时候,他都不忘记打着手电筒认真巡视作业区域,确认没有任何工具遗漏,保证道面安全。正因为他的小心谨慎,才能在30年不停航施工中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作为国际航空枢纽,道面之下有上百条灯光回路和上万套助航灯具,又经历多次改造,大量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是改扩建工程最大的“拦路虎”,也是业主安全施工、运行保障的“心中刺”。王祥智凭借多年的施工经历,走遍了飞行区每一个角落,将整个双流机场的平面图甚至是管线图都烂熟于心。每当机场有改造、维保或故障之时,都有王祥智这位“活地图”快速、准确地定位并完成任务,曾帮助项目部在50天内完成主跑道改造,刷新国内枢纽机场主跑道改造用时最短纪录,连业主单位负责人也称赞不已:“有麻师在,我们既省心又安心!”

“薪火相传、技艺不绝”

在华西安装,刘永龙、王祥智等这些经验丰富的业界“老兵”,还担任了多名青年职工的师傅。他们深知“薪火相传、技艺不绝”的重要意义,始终用自己的行为引领更多人践行工匠精神,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把自己认为在实践中的“绝招”,向众多徒弟和项目的年轻人倾囊相授,使得项目青年能在短期内快速掌握施工组织、科学管理各方面的窍门,实现快速成长。他们带出来的徒弟遍布各大岗位,有的已经成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独当一面,在天南海北各大机场项目的广阔舞台上辛勤付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泊和张凯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都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专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同事、业主、上级部门的广泛认可,在华西集团“导师带徒”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徒弟”。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身为党员的胡泊怀揣着甘当螺钉的信仰,从毕业至今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工程现场“扎根”三年。从滑行道中线灯改造工程到第四跑道飞行区助航灯光工程,他见证了机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自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善建者。他先后参与了滑行道改造工程、西区站坪工程,以及第四跑道助航灯光工程建设,长达一年半的不停航施工夜班,既磨炼韧性又提升本领,让勇于进取的他变得更优秀。“他真的很努力,一个大学生,跟着我们一起上夜班,挖沟、放电缆、安灯,一点也不娇气。”这是师傅叶军对胡泊的评价。不停航施工夜班深夜12点出发,早上六七点回来是常态。而夜班之后,睡眠质量也会因为飞机起降、工程车辆发出的噪声而大打折扣。胡泊仍然坚持夜班,从未让别人帮忙轮班。胡泊通过夜班学习现场施工技能,白天钻研相关规程规范,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中午醒来吃完饭,他就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开始研究图纸,研读技术标准、规范。为更全面了解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他除了在现场参与管理协调,还认真学习编制材料和设备计划,参与竣工图编制、图纸整理。他说:“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长,必须什么都会。”在山城夏天持续40度的高温,室外酷热的作业环境中,胡泊依然面带笑颜,迎着“烤”验一往无前。他青涩的面容变得黝黑,手掌和脖子也开始反复脱皮,从文质彬彬的一介书生,变成风尘仆仆的现场管理员。

“我是华西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张凯旋是一名“指哪打哪”的优秀战士。2020年10月,福州机场项目迎来不停航施工高峰期,施工现场缺少工程测量人员,张凯旋便从零开始学习工程测量,不到一周就熟练掌握了RTK测量仪使用技巧,随即开始奔波于各处施工作业面,风雨无阻展开测量工作;2022年春节前后,福州机场二期扩建招标,投标文件编制时间仅有28天。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不影响投标整体进度,张凯旋主动放弃休假,协助投标文件编制工作。他每天加班研究图纸、翻阅规范,在短时间内将图纸完全吃透,在除夕前夜才蹒跚归家。张凯旋和公司投标团队共同努力,最终成功中标全国第二大助航灯光工程。2022年底,福州机场二阶段不停航施工获批,建设单位下发了配合场道单位对部分T4、T5滑行道及92#机位进行临时关闭的任务,而项目部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张凯旋全权负责。在接到任务后,张凯旋提前到施工现场进行详细踏勘,拟定了详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建设单位负责人在不停航施工协调会上称赞:“本来我还担心会不会时间来不及,或者出现其他突发情况,现在听说是你在负责,我就放心多了!”“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张凯旋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他被表彰为导师带徒活动优秀徒弟时,他真诚道:“感谢公司和项目部的领导们给予的平台,使我们能够在绿荫下快速地成长;感谢我的师傅和同事们,在工作上对我的照顾和包容,真心感谢你们。”

“我们要擦亮华西的金字招牌!”

“我们要擦亮华西的金字招牌!”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是全国唯一一座4E级高高原机场,100%参与我国21个高高原机场建设的华西安装,2023年,成功中标标高3570米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飞行区EPC总承包项目,负责助航灯光、飞行区供电及机坪照明工程建设任务。华西“善建者”再度踏上雪域高原建设征程。

高原机场的高海拔,不仅提高了保障机场航班运行的要求,也给建设任务带来重重阻碍。急性高原反应在初到拉萨的时候最为剧烈,项目部不少人员都出现了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有职工因为症状过于剧烈,不得不暂停工作返回成都。而长期的慢性高原反应,则会一直持续很长时间。与平原上相比,高原上的同类作业内容让人更累,进度更慢,高强度的作业消耗体力巨大,需要不停地间断歇息才能保证体能和呼吸畅通。“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逐渐衰退。”项目安全负责人肖隆波在谈及自身体会时一脸苦笑。他指着办公桌旁的墙壁说,“所以我必须把工作内容贴在墙上,避免刚刚安排的事情回头就忘了。”除了高原反应对建设者自身的考验,呼啸的风沙对所有人带来的无差别攻击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施工现场气候条件复杂,天气多变。漫天沙尘随时会毫无征兆地卷起,能见度最小时只有两三米,防尘面罩成了不可或缺的战斗武器。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就顶着风沙迅速开干,条件不允许就只能等风停了再干。为了赶上因风沙影响而延误的工期,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风沙环境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项目部经常早上5点就开始进行浇筑。工程还涉及部分飞行区内不停航施工任务,需要在深夜凌晨进入现场,施工时间更为紧张。要在高原夜间低温环境下完成全部作业内容,是对体能和意志更为严峻的考验。“这样的天气在青藏高原地区十分常见,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是遮天蔽日的风沙。”大班长罗军参与过二十多个机场的建设,其中高原机场占了一半,应对这样的风沙天气也颇有心得,“但要想把工程干好,就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战胜高原、战胜风沙。”

除了高原、风沙,还有热带雨林气候,华西安装面临的机场施工任务不少都困难重重。柬埔寨七星海国际机场,是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下民航基建“向外走”的首次“亮灯”。七星海地处东南亚原始森林,施工环境恶劣。项目部人员刚到施工现场时都不太适应当地环境,一些工人出现了晒伤、中暑等情况。项目部随即将室外施工作业时间调整为上午5:30到9:30,15:30到19:00,避免室外作业紫外线伤害;中午烈日的时候改为项目部加工作业和培训学习。进入雨季后再次调整作息时间,优化施工工序,尽量多安排不受天气影响的作业任务如槽钢基础加工,现场作业“见缝插针”随时备战,为后期按节点完成施工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2020年初,遭遇了全球新冠疫情大爆发,导致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期间项目全面停工。在2021年4月复工后,项目所在地依然疫情肆虐、防疫物资匮乏、医疗资源紧张、医疗手段落后。项目部在坚持生产的同时,保持“紧”的节奏,树立“快”的导向,践行“严”的要求,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10月机场工地出现疫情,施工再次按下暂停键。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全体员工加班加点赶工期,保质保量抢进度,一心只为将损失的时间找补回来。每道工序都凝心聚力、精益求精,最终项目部全体人员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保质保量完成了助航灯光和导航台供电部分的施工任务,顺利实现了亮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1200多个日夜,项目部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与挫折,收获了经验与成长。不眠不休,不停不歇,华西人像逆风启航的飞机,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在危难关头豁得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秉德从道 、善建天下”的企业精神。

夜幕下,助航灯光亮起,指引着飞机的起落,也指引作为成都“建半城”建设者的华西人向更快、更高、更强前进……

来源:行脚成都

航灯五彩斑斓 汗水洒满机场

来源:行脚成都 时间:2025年09月16日

夜晚的机场是一个由许许多多五彩斑斓的灯组成的灯光世界,景色十分壮观。机场上装有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灯光,发出明亮的光芒,帮助飞机在夜间使用机场。机场跑道灯系统由边灯、中线灯、接地带灯、滑行道灯等组成,灯光颜色包括白、绿、红、蓝、黄,每种颜色都有特定意义。机场跑道灯系统是现代机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飞行员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提供了清晰的指示,确保飞机安全起降。

那你知道这些机场助航灯光工程的安装者是谁吗?他们就是作为成都“建半城”的四川华西集团下属的四川安装公司的工人。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受国家计委委托,作为“川建进京”的主要安装施工力量,华西安装紧急援建北京首都机场,建成全国首个现代化助航灯光工程,开创了助航灯光工程先河。他们在实干中积极总结经验,制定了全国通用的助航灯光施工工艺和计价标准,为改革开放后占据全国机场建设市场高地打下坚实基础。从此,他们扎根机场建设领域50多年,助航灯光、航空燃油、航站楼机电安装业务“三线开花”,100%参与了国家最高等级4F级机场和高高原机场建设,80%参与了全国重大枢纽机场建设,助航灯光和航油工程至今保持市场覆盖率全国第一。仅目前,他们在建的机场项目就达72个。一条又一条通往世界的桥梁在空中架通,作为成都“建半城”建设者的华西人,用劳动的汗水,生命的光和热,才使银燕凌空翱翔,呼啸蓝天。

早在1983年,华西安装参建助航灯光等的双流机场工程交工验收,坐上试航的飞机,在机场上空来回起降时,看见夜航灯由1到5级逐渐点亮,安全达到设计要求,飞行员十分高兴地说:“很好,这套灯一打开,比白天都安全”。而后,在1988年的夏天,成都电视台录制的七集专题片《开拓》其中一集《银燕展翅》就专门记录了他们的辛劳和成就。当时,拍摄人员先后来到北京、上海、大连、青岛、烟台等地机场,亲眼看见了这些建设者们在炎炎烈日下,在机场跑道气温在40多度的情况下,安装助航灯光的情景。在高温下,录制人员都汗如雨下,而这些建设者更是衣衫湿透。为了早日完成施工任务,他们不惜远离家乡,忍受着与父母、妻儿的离别之苦,在不停地拼搏、苦干中,咬牙也在坚持。他们这种兢兢业业,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我,谁说他们不是一个个平凡的英雄呢?

今天,又来到这群建设者中时,他们平凡又英雄的事迹再一次打动了人们。

飞行员的“另一双眼睛”

机场目视助航工程是飞机起降的最后的安全保障,被形象地称为飞行员的“另一双眼睛”,也是华西安装的核心业务之一。

公司在该专业领域的工艺、技术、管理和服务水平遥遥领先,在全国排名第一。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公司众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员工,在各自岗位上的创造和奉献。刘永龙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他从事目视助航工程工作30多年,参建大小机场二十余座。钳工出身的他有着“科学家”的思维和创造力,他充分利用工余时间自学技术原理,积极探索思考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将诸多奇思妙想化为实际工程中运用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专利、科技进步奖、QC成果、各级工法共30余项,覆盖助航灯光工程全部工作内容,为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工艺革命。

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中,刘永龙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负责的西一跑道,是唯一一条4F级主跑道,也是一期建设的三条跑道中工程体量最大、施工难度最大、工期压力最大的标段。刘永龙从工艺优化、机械设备改良、分区管理、资源统筹调配、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精心布置,特别是针对四大技术难关进行各个击破:一是通过软件模拟、材料比选及工艺样板等措施,攻克传统工艺技术瓶颈,革命性地实现深桶灯前置化安装新工艺,减少了交叉制约极大地提升了工效;二是通过柔性消声材料结合镶边实现静音电缆沟盖板,解决传统沟盖板“坑洼异响”的诟病;三是首次采用BIM技术,将约两百余处涉及各类管线的碰撞点全面系统性优化,使管网布置更加简洁高效、美观大方,实现飞行区地下管网高效交叉配合;四是利用装配式施工思路将“全国首条智能跑道”的各项科研理论转化为落地成果,满足工程作业要求。凭借刘永龙周密的工艺策划,项目团队成功克服工期异常紧短、疫情影响等困难,仅花费一半时间、一半人手,就实现较常规项目两倍的产值,单月完成产值一度超7000万元,几乎是普通支线机场一年的工程量。他们还担任了全国首例助航灯光工程“总协调”,统领全场助航灯光安装工艺和标准,为业主提供技术咨询和工作协调。经过三百多个昼夜的建设,西一跑道率先实现全线贯通亮灯,并以“零整改”一次性通过行业验收。在盛大的“通达四方 点亮世界”亮灯仪式中,跑道的“光明之路”璀璨夺目,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机场目视助航工程行业龙头”的辉煌战果。

在参与广州白云机场三跑道项目施工过程中,约五千套助航灯具都需敷设二次电缆,而传统穿线工艺采用人工预留引线铁线的方式费工费时。刘永龙根据机械原理提出利用空压机进行空气动力穿二次电缆的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工效和施工质量,更大量节约了成本,并大量运用到后续项目中。该工艺形成的QC成果《机场助航灯光电缆空气动力穿线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国家一等奖。隔离变压器箱防水性能一直是困扰机场灯光回路的难题。传统工艺在使用不久后,就会因为材料老化导致灯光回路绝缘等级逐年降低,给机场的正常运行带来了隐患。就此,刘永龙与同事尝试研究新方案,对隔离变压器箱体结构进行优化,采用硅胶圈代替传统环氧树脂作为防水装置。试验证明新工艺取得了良好的防水密封效果,使灯光回路实现长期稳定绝缘。该工艺形成的QC成果《助航灯光灯箱电缆保护管防水密封装置的研制与应用》同样获得国家一等奖,并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主持研究的深桶灯安装工艺,将回路绝缘等级由兆级提升至千兆级,极大地提高了灯光系统稳定性,降低了80%以上的运行成本,从根本性地解决了机场目视助航工程运行和维护之间的矛盾。该工艺在提升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减少了50%以上的土方开挖以及电缆等高值工程材料的使用,仅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就节省人工、机械、材料等成本近千万元。改良后的深桶灯安装工艺获得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在全国持续推广,为国家节约投资1亿元以上,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不可估量。

天府机场建设期间,十余家业主、设计单位到场进行机场目视助航工程新工艺交流,刘永龙作为技术负责人一次次向外界同行专家展示深桶灯新工艺的研发思路、研发过程和最终实现的效果,以技术为窗口传递华西故事。作为天府机场建设者,他还参与了四川省电视台首部工程科技纪录片《天府之翼》拍摄,突出道面全深桶灯新工艺对于行业推动革命性的影响,也展示了“五十年建设机场, 三代人薪火相传”的善建文化,为华西人赢得了无数赞誉。

机场的“守夜人”

为了机场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华西安装现在还在34个片区机场设立运维保障点,整合“机电管家”能力,以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成都双流机场项目部施工员王祥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三十年来,他专注于这一个机场建设。他是同事口中的“麻师”,也是双流机场的守夜人。成都双流机场相关工程中,90%以上都是不停航施工,一般是12点之后进场,凌晨5点左右退场。

昼夜颠倒的作息,对参建人员的状态是极大的考验。而王祥智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了上万个日子。机场建设和运行单位领导和同事打趣地说:“每次天空‘麻麻亮’的时候都能看到‘麻师’的身影。”于是,“麻师”王祥智的美名就此传开。是的,他们是奋斗在黑夜中的机场建设者,是在清晨蹲守在跑道迎接第一缕阳光的人,即便一身疲惫也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1994年,双流机场项目道面开槽敷设电缆保护管,由于人员短缺,临时将他抽调到双流机场项目搞“突击战”。“那个时候我们都还年轻,三个人顶着大太阳在机场道面干了七天,最后任务完成的时候,我们全都中暑了。”凭着这股拼劲,王祥智被项目经理看中,申请将他调动到双流机场项目部。王祥智就在这里扎下了根,从青葱少年到年过半百,一干就是30年。在这30年里,王祥智先后参加双流机场大大小小的建设任务50余项,而每个工程背后,都有他默默地付出。

虽然他现场施工经验丰富,却从不向年轻人“摆谱”,而是向他们虚心请教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工程制图软件绘制施工图。王祥智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从对电脑一窍不通到熟练运用软件制图,同事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却十分谦虚:“年龄不是限制学习的因素,我们搞工程建设的要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王祥智还坚持学习民航相关专业知识和机场运行管理要求,并于2020年成功通过考核,由工人晋升为管理人员,成为公司首批一线晋升转岗的代表。除了常规的夜间不停航施工,有的工程也会采用道口区域关闭进行集中抢工的模式。而为了尽量减少施工作业对机场通航的影响,机场建设和运行单位也会要求尽可能地缩短道口区域关闭时间。

为了分秒必争地抢工期,王祥智和他的同事们有时二十多个小时都在道面上连续作业,甚至吃饭都是在跑道上解决的。“虽然很辛苦,但是也代表了业主单位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守护好这一座机场。”安全保障也是不停航施工的首要任务,深深地刻在了王祥智的骨子里,时刻都绷紧了安全这根弦。“我们搞机场不停航施工工程,让我最紧张的就是安全!哪怕是一根螺丝遗漏在跑道、滑行道上都是不得了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在他担任骨干大班长以来,每次带队作业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作业完毕,班组人员开始收拾撤离的时候,他都不忘记打着手电筒认真巡视作业区域,确认没有任何工具遗漏,保证道面安全。正因为他的小心谨慎,才能在30年不停航施工中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作为国际航空枢纽,道面之下有上百条灯光回路和上万套助航灯具,又经历多次改造,大量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是改扩建工程最大的“拦路虎”,也是业主安全施工、运行保障的“心中刺”。王祥智凭借多年的施工经历,走遍了飞行区每一个角落,将整个双流机场的平面图甚至是管线图都烂熟于心。每当机场有改造、维保或故障之时,都有王祥智这位“活地图”快速、准确地定位并完成任务,曾帮助项目部在50天内完成主跑道改造,刷新国内枢纽机场主跑道改造用时最短纪录,连业主单位负责人也称赞不已:“有麻师在,我们既省心又安心!”

“薪火相传、技艺不绝”

在华西安装,刘永龙、王祥智等这些经验丰富的业界“老兵”,还担任了多名青年职工的师傅。他们深知“薪火相传、技艺不绝”的重要意义,始终用自己的行为引领更多人践行工匠精神,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把自己认为在实践中的“绝招”,向众多徒弟和项目的年轻人倾囊相授,使得项目青年能在短期内快速掌握施工组织、科学管理各方面的窍门,实现快速成长。他们带出来的徒弟遍布各大岗位,有的已经成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独当一面,在天南海北各大机场项目的广阔舞台上辛勤付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泊和张凯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都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专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同事、业主、上级部门的广泛认可,在华西集团“导师带徒”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徒弟”。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身为党员的胡泊怀揣着甘当螺钉的信仰,从毕业至今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工程现场“扎根”三年。从滑行道中线灯改造工程到第四跑道飞行区助航灯光工程,他见证了机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自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善建者。他先后参与了滑行道改造工程、西区站坪工程,以及第四跑道助航灯光工程建设,长达一年半的不停航施工夜班,既磨炼韧性又提升本领,让勇于进取的他变得更优秀。“他真的很努力,一个大学生,跟着我们一起上夜班,挖沟、放电缆、安灯,一点也不娇气。”这是师傅叶军对胡泊的评价。不停航施工夜班深夜12点出发,早上六七点回来是常态。而夜班之后,睡眠质量也会因为飞机起降、工程车辆发出的噪声而大打折扣。胡泊仍然坚持夜班,从未让别人帮忙轮班。胡泊通过夜班学习现场施工技能,白天钻研相关规程规范,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中午醒来吃完饭,他就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开始研究图纸,研读技术标准、规范。为更全面了解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他除了在现场参与管理协调,还认真学习编制材料和设备计划,参与竣工图编制、图纸整理。他说:“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长,必须什么都会。”在山城夏天持续40度的高温,室外酷热的作业环境中,胡泊依然面带笑颜,迎着“烤”验一往无前。他青涩的面容变得黝黑,手掌和脖子也开始反复脱皮,从文质彬彬的一介书生,变成风尘仆仆的现场管理员。

“我是华西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张凯旋是一名“指哪打哪”的优秀战士。2020年10月,福州机场项目迎来不停航施工高峰期,施工现场缺少工程测量人员,张凯旋便从零开始学习工程测量,不到一周就熟练掌握了RTK测量仪使用技巧,随即开始奔波于各处施工作业面,风雨无阻展开测量工作;2022年春节前后,福州机场二期扩建招标,投标文件编制时间仅有28天。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不影响投标整体进度,张凯旋主动放弃休假,协助投标文件编制工作。他每天加班研究图纸、翻阅规范,在短时间内将图纸完全吃透,在除夕前夜才蹒跚归家。张凯旋和公司投标团队共同努力,最终成功中标全国第二大助航灯光工程。2022年底,福州机场二阶段不停航施工获批,建设单位下发了配合场道单位对部分T4、T5滑行道及92#机位进行临时关闭的任务,而项目部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张凯旋全权负责。在接到任务后,张凯旋提前到施工现场进行详细踏勘,拟定了详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建设单位负责人在不停航施工协调会上称赞:“本来我还担心会不会时间来不及,或者出现其他突发情况,现在听说是你在负责,我就放心多了!”“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张凯旋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他被表彰为导师带徒活动优秀徒弟时,他真诚道:“感谢公司和项目部的领导们给予的平台,使我们能够在绿荫下快速地成长;感谢我的师傅和同事们,在工作上对我的照顾和包容,真心感谢你们。”

“我们要擦亮华西的金字招牌!”

“我们要擦亮华西的金字招牌!”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是全国唯一一座4E级高高原机场,100%参与我国21个高高原机场建设的华西安装,2023年,成功中标标高3570米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飞行区EPC总承包项目,负责助航灯光、飞行区供电及机坪照明工程建设任务。华西“善建者”再度踏上雪域高原建设征程。

高原机场的高海拔,不仅提高了保障机场航班运行的要求,也给建设任务带来重重阻碍。急性高原反应在初到拉萨的时候最为剧烈,项目部不少人员都出现了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有职工因为症状过于剧烈,不得不暂停工作返回成都。而长期的慢性高原反应,则会一直持续很长时间。与平原上相比,高原上的同类作业内容让人更累,进度更慢,高强度的作业消耗体力巨大,需要不停地间断歇息才能保证体能和呼吸畅通。“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逐渐衰退。”项目安全负责人肖隆波在谈及自身体会时一脸苦笑。他指着办公桌旁的墙壁说,“所以我必须把工作内容贴在墙上,避免刚刚安排的事情回头就忘了。”除了高原反应对建设者自身的考验,呼啸的风沙对所有人带来的无差别攻击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施工现场气候条件复杂,天气多变。漫天沙尘随时会毫无征兆地卷起,能见度最小时只有两三米,防尘面罩成了不可或缺的战斗武器。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就顶着风沙迅速开干,条件不允许就只能等风停了再干。为了赶上因风沙影响而延误的工期,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风沙环境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项目部经常早上5点就开始进行浇筑。工程还涉及部分飞行区内不停航施工任务,需要在深夜凌晨进入现场,施工时间更为紧张。要在高原夜间低温环境下完成全部作业内容,是对体能和意志更为严峻的考验。“这样的天气在青藏高原地区十分常见,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是遮天蔽日的风沙。”大班长罗军参与过二十多个机场的建设,其中高原机场占了一半,应对这样的风沙天气也颇有心得,“但要想把工程干好,就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战胜高原、战胜风沙。”

除了高原、风沙,还有热带雨林气候,华西安装面临的机场施工任务不少都困难重重。柬埔寨七星海国际机场,是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下民航基建“向外走”的首次“亮灯”。七星海地处东南亚原始森林,施工环境恶劣。项目部人员刚到施工现场时都不太适应当地环境,一些工人出现了晒伤、中暑等情况。项目部随即将室外施工作业时间调整为上午5:30到9:30,15:30到19:00,避免室外作业紫外线伤害;中午烈日的时候改为项目部加工作业和培训学习。进入雨季后再次调整作息时间,优化施工工序,尽量多安排不受天气影响的作业任务如槽钢基础加工,现场作业“见缝插针”随时备战,为后期按节点完成施工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2020年初,遭遇了全球新冠疫情大爆发,导致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期间项目全面停工。在2021年4月复工后,项目所在地依然疫情肆虐、防疫物资匮乏、医疗资源紧张、医疗手段落后。项目部在坚持生产的同时,保持“紧”的节奏,树立“快”的导向,践行“严”的要求,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10月机场工地出现疫情,施工再次按下暂停键。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全体员工加班加点赶工期,保质保量抢进度,一心只为将损失的时间找补回来。每道工序都凝心聚力、精益求精,最终项目部全体人员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保质保量完成了助航灯光和导航台供电部分的施工任务,顺利实现了亮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1200多个日夜,项目部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与挫折,收获了经验与成长。不眠不休,不停不歇,华西人像逆风启航的飞机,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在危难关头豁得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秉德从道 、善建天下”的企业精神。

夜幕下,助航灯光亮起,指引着飞机的起落,也指引作为成都“建半城”建设者的华西人向更快、更高、更强前进……

来源:行脚成都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