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2025年6月24日,“国企心向党青春创未来”国企青年创新创效竞赛决赛现场。经过数十天的鏖战,集团工程物探青年创新创效团队从18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带着大家的心血,王安平最后一个走上舞台。宣布成绩前,提前得知结果的他立在舞台左侧,向我们比出一个“1”,颤抖的指尖,灿烂的笑靥,在整个场馆中格外耀眼。
这支平均年龄仅34岁的科技尖兵,以其硬核创新实力,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战场交出亮眼答卷。他们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斩获2025年“国企心向党青春创未来”国企青年创新创效竞赛一等奖,更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用科技守护生命。比赛后,我们来到物探院,了解这支“地质侦察兵”的奋斗足迹,这位在台上游刃有余的队长,此刻却稍显腼腆。
战略号角下的“地质侦察兵”集结
面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中浅层地质风险预测这一制约安全高效开发的“卡脖子”难题,集团党委吹响集结号。一支由物探、地质、工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20名骨干组成的青年队伍迅速响应。“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群闻令而动的‘地质侦察兵’,目标就是攻克关键技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队长王安平道出了团队成立的初心。这支35岁以下青年占比近50%的年轻队伍,带着技术报国的梦想,直奔川南页岩气勘探开发最前沿。
团队的融合与成长,离不开实战淬炼与传承。团队组建伊始,便大力推行“师带徒”模式。180天的集中攻关期,是最好的成长熔炉。“白天在野外井场实战演练,晚上围着白板分析数据、手把手教学解译浅层信号,这是常态。”王安平回忆道。这种高强度淬炼,让年轻队员迅速成长为能独立精准定位地下1000米以浅地质异常体的技术能手。团队也获评集团首批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人先锋号”“青羊工匠”等称号,为青年成长与建功搭建了更高平台。
“党建+科创”攻克浅层“透视”难关
摆在突击队面前的“浅层资料解译欠缺”难题,是业内公认的硬骨头。在集团党委支持下,突击队将党支部建在攻关最前沿,成立了“重大科创项目党员突击队”。党员骨干带头冲锋在前。
那段180天的攻坚岁月,充满了挑战与拼搏。面对四川盆地极其复杂的地表地质条件和高精度要求,队员们争分夺秒。“党员带头,青年紧随其后,白天在井场反复调试,晚上分析数据到深夜,衣服被汗水泥浆浸透是常事。成果没出来之前,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王安平的话语中仍带着年轻锐气。借着这股拼搏劲,他们创新集成优化了多种物探技术体系,最终在狭窄的300米井场范围内,实现了对1000米以浅地层的“高精度透视”,将不良地质体探测准确率从行业普遍水平大幅提升至91%以上。这项突破性成果,成为他们斩获国企创新创效竞赛一等奖的核心竞争力。
硕果落地,创新之花开出实效之果
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应用。突击队的集成技术成果在规模化应用后,直接带来新增销售额约67.27亿元,新增利润19.42亿元,生动诠释了“提升工作质效”的工作目标。
基于该技术开发的国内领先“页岩气井平台工程风险评估系统”,更在安全环保领域大显身手。在川南人口密集区,该系统精准指导23个钻井平台成功避让了敏感的水源保护区,为60余个平台提供了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实现了项目推进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至今保持“零安全事故”纪录。
这份科技担当,在灾难面前更显本色与温度。去年8.3康定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集团作为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和重要的地灾防治技术支撑队伍,第一时间响应。队员们临危受命,携带核心技术装备——瞬变电磁仪、质子磁力仪、金属探测仪等物探利器,火速驰援灾区,高效观测了680个物理点,精准定位了被掩埋的液化气罐,为高危排险提供了关键支撑。更关键的是,“通过现场细致调查堆积体特征,分析泥石流前、中、后期携带物质成分的显著差异,我们科学判定了掩埋人体的最可能区域,”王安平介绍道。这一关键判断,为后续搜救力量高效搜寻被掩埋人员指明了方向,争取了宝贵的黄金时间。
未来蓝图:向着更高精度与更广维度进发
这套系统旨在深度融合航空遥感、无人机航空电磁探测、地面高精度物探、井下探测与实时监测等多维信息流,构建一个立体的智能“透视网络”。“当前主攻方向是突破无人机航空电磁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深度协同融合难题,”王安平点明了技术攻坚的核心。他们的目标清晰而有力:“力争在2025年底前,将地质风险预测精度从当前的91%提升至95%以上!”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攀登,更是集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以科技之刃,守护山河安澜
这支年轻的工程物探青年创新创效团队,在王安平队长的带领下,将青春与智慧熔铸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伟大事业。他们从集团战略的沃土中破土,在“能力提升年”的熔炉中淬炼成钢。
他们以科技创新继续书写服务国家战略的青春华章,未来的征途,是守护万里山河的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