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日历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便民服务日历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学习时报》丨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实干担当促进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公司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公司氢燃料重卡车辆发运仪式

近年来,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提高站位,主动积极作为,围绕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聚焦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厚植产业发展优势,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帮扶责任,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充分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责任

2025年,公司第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份珍贵的荣誉,是对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责任的充分认可,更是公司以文化软实力撬动发展“硬支撑”的生动注脚。

一直以来,公司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生产经营各方面、全过程,党组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切实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公司着力构建完善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新格局,持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学好“一堂专题课”、用好“一张学习卡”、做好“一部微视频”、推广“一个好案例”;基层党员积极创作文学、微视频、书法等各类作品;各级党委书记、党(总)支部书记带头攻坚克难,确立“书记项目”……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实施“1+2+3”基层理论学习法,大力推广“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党员自学、党课讲学、视频教学、实地研学等方式,引导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

理论之树唯有扎根实践沃土,才能结出硕果。公司纵深推进“强国兴企有我”党建创先争优活动,推行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做法。营销一线党员干部在“高端引领我担当——十大支部当标杆”活动中积极作为,与商业公司联建共创、组建“为零售户办实事”志愿服务队。基层党员立足自身岗位,在“行业故事我来讲——三十名党员话长城”活动中积极创作作品。在“进位争先我贡献——百名书记破百题”活动中,各级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公司面临的突出问题并确立“书记项目”。

文化建设是滋养创新的源头活水。十载砥砺奋进,公司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其“宽窄文化”将哲学思想与品牌文化深度融合,一“宽”一“窄”兼容并蓄、张弛有度,既体现了“广与狭、多与寡、深与浅、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的辩证统一,又展现了公司于窄处求生存、于宽处拓发展的蝶变历程。公司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成立宽窄哲学研究院,出版《宽窄九章》《宽窄之道》《宽窄论》及《一窄九宽话中医》系列丛书,先后召开“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暨新品发布会”、“清风揽明月·宽窄寄平生”文化思享会、2025宽窄文化体系建设研讨会,持续推动“宽窄文化”的创新发展。经过持续努力,“宽窄文化”被评为“四川省国有企业十大文化品牌”。公司还深入研究传承东坡文化,将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产品,将文化建设软实力转变为品牌发展硬实力,逐步形成了以“豁达者悠然”为核心理念的系列产品。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内外兼修”。对内,公司通过《悦读宽窄》内刊、文化长廊、线下研讨活动、线上学习平台多维发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外,公司以文化为媒,讲述有温度的故事,举办系列主题活动,让受众沉浸式感知企业文化魅力,向社会充分展现了负责任、有追求、敢创新的企业形象,企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聚焦改革创新落实经济责任

公司一方面积极打造“创新型示范精品工厂”。在绵阳厂,以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和工厂能管系统升级项目实施为抓手,围绕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目标,持续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并利用工厂创新平台,深入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六西格玛项目、QC项目等。加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废弃物绿色低碳处置等研究,逐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另一方面努力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在长城厂,把完善要素支撑体系作为提高产品品质的首要任务来抓,推进体系、标准、平台、组织等要素的高效协同运作。体系上,完善硬件保障,配套恒温恒湿的窖藏与养护系统,使二次醇化具备工程化条件。标准上,将原料、制程、流通的数字化溯源落到细处,参与行业标准与工艺规范的制定,把经验沉淀为规则。平台上,以重点实验室为枢纽,构建企业主导、院所协同、市场验证的产学研闭环,推动成果走向量产,并与国际机构开展研发合作、进行标准对接。

绵阳厂和长城厂的实践是公司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案例。多年来,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驱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品牌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近年来,全体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实现了发展阶段由“谋变突围”向“攻坚奋进”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投入”向“科技引领”转变,发展重点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发展方式由“管理拉动”向“改革推动”转变,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子。

在实践探索中,公司党组以调查研究推动改革,全方位解决发展难题。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把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结合起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深入基层寻找“破题之策”。公司党组深入分析制约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确定重点调研课题。在调研前,梳理形成问题清单,避免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在调研中,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一人一案”领题调研,按图施工、靶向解题;在调研后,注重转化运用、跟踪问效,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实际举措。这几年,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形成调研课题报告材料汇编,进一步把调研取得的成果融入具体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公司上下形成了“实”的鲜明导向,调查研究已然成为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工作。

公司坚持目标导向解难题,谋划深化改革的路径办法,在调研破题的广度、深度、温度上下功夫。今年以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领题督办、挂牌督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领导班子成员听取并指导分管部门、所在党支部工作,集中听取联系点单位“一把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及形势任务分析研判汇报。

公司高度重视创新研发,围绕全品类技术优势,建成3个集成创新平台、6个重点支撑平台、10个博士基础研究室,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5年,公司锚定“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工作走在行业前列”目标,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着力构建“1+6+N”产品技术攻关体系,塑造产品特色卖点,在产品创新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与此同时,公司还将既有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加强与行业内外一流科研机构、企业交流合作,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开放创新平台,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通过实施科技人员科研素养提升工程,用制度打通科技人才成长通道,以机制创新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公司切实为技术人员松绑减负,建立“四条职业发展通道”,健全各类别科技人才评价指标,加大对技术成果的奖励力度,激发创新活力。目前已培养出四川省和行业“双学带”1人、全国性技能能手2人。

深化绿色发展践行生态责任

什邡厂推进易地技改项目的过程正处于公司推进落实企业“双碳”目标和“十四五”节能降耗目标的重要节点,工厂能否实现绿色化转型,能否建成节能降耗、环境清洁的三星级绿色工房,对企业整体的绿色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数据显示,从2023年5月试生产起算,工厂新厂区单位产量能耗从8.63公斤标煤/万支逐月下降到了3.62公斤标煤/万支,降幅达58%。工厂主要供能主机的经济运行水平大幅提高、运行能力显著增强,锅炉系统本体气汽比、空压机系统气电比、制冷系统全局能效比均达到国标一级或行业先进水平。什邡厂将绿色化转型融汇于技改项目实施全过程,从建筑工程设计建设、绿色装备引进及高效运用、绿色低碳管理措施深度落实三个方面夯实了工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多年来,公司立足绿色发展,锚定目标任务,精准做“减法”,先后发布四批次“十四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点项目117个,通过更新、技术改造空调、锅炉、空压机等主要用能设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公司还制定发布了《碳排放管理办法》,并在行业内开展碳核查工作,了解自身碳足迹水平,为下一步减排策略提供依据。

2024年以来,公司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节能降耗,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开展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课题攻关,探索绿色发展与生产制造的“最优解”。

成都厂积极推进降碳工作,实施“三步走”策略:以能源、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为基础,稳住降碳重心;以搭建绿色低碳创新平台为方法,营造绿色降碳氛围;以推广创新绿色降碳理念为动能,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不断延伸。公司研发出“二元复合滤棒技术”等有效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并建立绿色物流体系,以应用新能源车辆减少碳排放,摸索更低碳的物流运输方式。公司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植树活动、“双碳”企业实践、与低碳环保相关的业务培训频繁展开。

降碳减排在具体而微的生产场景中处处可见。在产品材料使用方面,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尝试,开发出材质工艺减量、绿色环保水性油墨、生物可降解等新技术,自主研发了绿色可降解无铝内衬纸并实现批量应用。新技术的运用有效减少了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公司持续优化制造流程,实施精细能耗管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比2020年分别下降20.1%和25.2%。生产运行的“能耗指数”逐步转化成“绿色指数”,形成了企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什邡厂、长城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5G工厂名录》;什邡厂成为行业首家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4级评估的单位,入选行业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获评行业绿色工房;成都厂被认定为“2025年度成都市智能工厂”;西昌厂获评四川省绿色工厂……公司初步实现了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蹚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聚力乡村振兴履行帮扶责任

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瞄准乡村特色资源、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在帮扶村推进种植、养殖、旅游观光、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持续改善。

在中江县会龙镇泉柳村,公司加强产业技能帮扶,聘请农牧专家、农技员授课讲解养殖技术,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并采取多种举措支持当地开展蔬菜初加工、桑园附属设施建设等。在甘孜县下雄乡洛戈二村、俄措村,公司结合实际情况推动当地引入新产业新技术,开展食用菌和特色蔬菜、水果试种,成立土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户担任致富带头人,探索发展远近结合、种养搭配、融合延伸的集体产业模式,打造人参果系列特色产品。在普格县黎安乡日史博肯村,公司实施新能源烤房项目,助力当地打造重点品牌原料生产“第一车间”。在越西县竹阿觉镇呷拖村、保石村,公司引导村民发展绿壳蛋鸡、高山黄牛养殖业。在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公司修建了8公里“西溪宽窄步道”,打造子母瀑布、黑水潭、108天梯等景点,带动旅游业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公司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行业体制优势、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立足脱贫地区实际,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改善人居生态,弘扬培育新风正气,健全完善治理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5年来,公司先后派出数十名挂职干部和驻村队员,在四川省内12个县域实施帮扶项目44个,切实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在大局中谋划、在奋进中担当,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多力量。

以西昌厂为例,近年来,该厂坚持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以找准产业定位、创新合作模式、长效帮扶保障,帮助越西县呷拖村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因地制宜挖掘当地资源,对呷拖村实地调研,实现产业定位精准化。依托当地天然牧草资源优势,采用散养与圈养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帮助当地发展高山黄牛、乌金猪等特色养殖产业;依托高海拔山区气候、土壤,为当地引入当归种植;利用当地金银花资源,就地发展蜜蜂养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切实将多元化种植养殖产业培育为呷拖村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当地黄牛、乌金猪养殖已成规模,当归种植面积扩大至164.7亩。驻村干部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推动相关公司提供种苗和收购,同步打通产业发展和销售渠道,组织当地村民参与种养,协调村委会进行日常管理,有效整合企业、村委会、农户力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当地农业产业链持续延伸拓展,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好。

近年来,公司以四川三州地区、国家局定点帮扶地区为重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在特色产业打造方面,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农副产品品牌化发展,打造“吉祥”人参果、“好运”牦牛牧场,提升当地自我造血能力。在当地文化培育方面,将党建、品牌、企业“三位一体”文化体系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助力挖掘帮扶地区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雪山草地文化、月亮文化。同时,通过“送文化下乡、带文化进城”等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共建活动,实现文化共建共享。在生态环境塑造方面,公司派驻的帮扶干部引导脱贫群众护耕护草、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在推进项目落地过程中,以身作则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杜绝经济发展损害当地生态环境的现象。近年来,公司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学习时报》丨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实干担当促进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5年11月03日


公司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公司氢燃料重卡车辆发运仪式

近年来,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提高站位,主动积极作为,围绕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聚焦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厚植产业发展优势,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帮扶责任,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充分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责任

2025年,公司第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份珍贵的荣誉,是对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责任的充分认可,更是公司以文化软实力撬动发展“硬支撑”的生动注脚。

一直以来,公司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生产经营各方面、全过程,党组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切实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公司着力构建完善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新格局,持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学好“一堂专题课”、用好“一张学习卡”、做好“一部微视频”、推广“一个好案例”;基层党员积极创作文学、微视频、书法等各类作品;各级党委书记、党(总)支部书记带头攻坚克难,确立“书记项目”……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实施“1+2+3”基层理论学习法,大力推广“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党员自学、党课讲学、视频教学、实地研学等方式,引导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

理论之树唯有扎根实践沃土,才能结出硕果。公司纵深推进“强国兴企有我”党建创先争优活动,推行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做法。营销一线党员干部在“高端引领我担当——十大支部当标杆”活动中积极作为,与商业公司联建共创、组建“为零售户办实事”志愿服务队。基层党员立足自身岗位,在“行业故事我来讲——三十名党员话长城”活动中积极创作作品。在“进位争先我贡献——百名书记破百题”活动中,各级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公司面临的突出问题并确立“书记项目”。

文化建设是滋养创新的源头活水。十载砥砺奋进,公司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其“宽窄文化”将哲学思想与品牌文化深度融合,一“宽”一“窄”兼容并蓄、张弛有度,既体现了“广与狭、多与寡、深与浅、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的辩证统一,又展现了公司于窄处求生存、于宽处拓发展的蝶变历程。公司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成立宽窄哲学研究院,出版《宽窄九章》《宽窄之道》《宽窄论》及《一窄九宽话中医》系列丛书,先后召开“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暨新品发布会”、“清风揽明月·宽窄寄平生”文化思享会、2025宽窄文化体系建设研讨会,持续推动“宽窄文化”的创新发展。经过持续努力,“宽窄文化”被评为“四川省国有企业十大文化品牌”。公司还深入研究传承东坡文化,将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产品,将文化建设软实力转变为品牌发展硬实力,逐步形成了以“豁达者悠然”为核心理念的系列产品。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内外兼修”。对内,公司通过《悦读宽窄》内刊、文化长廊、线下研讨活动、线上学习平台多维发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外,公司以文化为媒,讲述有温度的故事,举办系列主题活动,让受众沉浸式感知企业文化魅力,向社会充分展现了负责任、有追求、敢创新的企业形象,企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聚焦改革创新落实经济责任

公司一方面积极打造“创新型示范精品工厂”。在绵阳厂,以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和工厂能管系统升级项目实施为抓手,围绕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目标,持续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并利用工厂创新平台,深入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六西格玛项目、QC项目等。加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废弃物绿色低碳处置等研究,逐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另一方面努力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在长城厂,把完善要素支撑体系作为提高产品品质的首要任务来抓,推进体系、标准、平台、组织等要素的高效协同运作。体系上,完善硬件保障,配套恒温恒湿的窖藏与养护系统,使二次醇化具备工程化条件。标准上,将原料、制程、流通的数字化溯源落到细处,参与行业标准与工艺规范的制定,把经验沉淀为规则。平台上,以重点实验室为枢纽,构建企业主导、院所协同、市场验证的产学研闭环,推动成果走向量产,并与国际机构开展研发合作、进行标准对接。

绵阳厂和长城厂的实践是公司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案例。多年来,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驱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品牌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近年来,全体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实现了发展阶段由“谋变突围”向“攻坚奋进”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投入”向“科技引领”转变,发展重点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发展方式由“管理拉动”向“改革推动”转变,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子。

在实践探索中,公司党组以调查研究推动改革,全方位解决发展难题。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把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结合起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深入基层寻找“破题之策”。公司党组深入分析制约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确定重点调研课题。在调研前,梳理形成问题清单,避免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在调研中,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一人一案”领题调研,按图施工、靶向解题;在调研后,注重转化运用、跟踪问效,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实际举措。这几年,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形成调研课题报告材料汇编,进一步把调研取得的成果融入具体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公司上下形成了“实”的鲜明导向,调查研究已然成为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工作。

公司坚持目标导向解难题,谋划深化改革的路径办法,在调研破题的广度、深度、温度上下功夫。今年以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领题督办、挂牌督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领导班子成员听取并指导分管部门、所在党支部工作,集中听取联系点单位“一把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及形势任务分析研判汇报。

公司高度重视创新研发,围绕全品类技术优势,建成3个集成创新平台、6个重点支撑平台、10个博士基础研究室,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5年,公司锚定“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工作走在行业前列”目标,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着力构建“1+6+N”产品技术攻关体系,塑造产品特色卖点,在产品创新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与此同时,公司还将既有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加强与行业内外一流科研机构、企业交流合作,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开放创新平台,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通过实施科技人员科研素养提升工程,用制度打通科技人才成长通道,以机制创新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公司切实为技术人员松绑减负,建立“四条职业发展通道”,健全各类别科技人才评价指标,加大对技术成果的奖励力度,激发创新活力。目前已培养出四川省和行业“双学带”1人、全国性技能能手2人。

深化绿色发展践行生态责任

什邡厂推进易地技改项目的过程正处于公司推进落实企业“双碳”目标和“十四五”节能降耗目标的重要节点,工厂能否实现绿色化转型,能否建成节能降耗、环境清洁的三星级绿色工房,对企业整体的绿色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数据显示,从2023年5月试生产起算,工厂新厂区单位产量能耗从8.63公斤标煤/万支逐月下降到了3.62公斤标煤/万支,降幅达58%。工厂主要供能主机的经济运行水平大幅提高、运行能力显著增强,锅炉系统本体气汽比、空压机系统气电比、制冷系统全局能效比均达到国标一级或行业先进水平。什邡厂将绿色化转型融汇于技改项目实施全过程,从建筑工程设计建设、绿色装备引进及高效运用、绿色低碳管理措施深度落实三个方面夯实了工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多年来,公司立足绿色发展,锚定目标任务,精准做“减法”,先后发布四批次“十四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点项目117个,通过更新、技术改造空调、锅炉、空压机等主要用能设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公司还制定发布了《碳排放管理办法》,并在行业内开展碳核查工作,了解自身碳足迹水平,为下一步减排策略提供依据。

2024年以来,公司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节能降耗,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开展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课题攻关,探索绿色发展与生产制造的“最优解”。

成都厂积极推进降碳工作,实施“三步走”策略:以能源、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为基础,稳住降碳重心;以搭建绿色低碳创新平台为方法,营造绿色降碳氛围;以推广创新绿色降碳理念为动能,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不断延伸。公司研发出“二元复合滤棒技术”等有效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并建立绿色物流体系,以应用新能源车辆减少碳排放,摸索更低碳的物流运输方式。公司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植树活动、“双碳”企业实践、与低碳环保相关的业务培训频繁展开。

降碳减排在具体而微的生产场景中处处可见。在产品材料使用方面,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尝试,开发出材质工艺减量、绿色环保水性油墨、生物可降解等新技术,自主研发了绿色可降解无铝内衬纸并实现批量应用。新技术的运用有效减少了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公司持续优化制造流程,实施精细能耗管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比2020年分别下降20.1%和25.2%。生产运行的“能耗指数”逐步转化成“绿色指数”,形成了企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什邡厂、长城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5G工厂名录》;什邡厂成为行业首家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4级评估的单位,入选行业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获评行业绿色工房;成都厂被认定为“2025年度成都市智能工厂”;西昌厂获评四川省绿色工厂……公司初步实现了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蹚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聚力乡村振兴履行帮扶责任

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瞄准乡村特色资源、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在帮扶村推进种植、养殖、旅游观光、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持续改善。

在中江县会龙镇泉柳村,公司加强产业技能帮扶,聘请农牧专家、农技员授课讲解养殖技术,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并采取多种举措支持当地开展蔬菜初加工、桑园附属设施建设等。在甘孜县下雄乡洛戈二村、俄措村,公司结合实际情况推动当地引入新产业新技术,开展食用菌和特色蔬菜、水果试种,成立土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户担任致富带头人,探索发展远近结合、种养搭配、融合延伸的集体产业模式,打造人参果系列特色产品。在普格县黎安乡日史博肯村,公司实施新能源烤房项目,助力当地打造重点品牌原料生产“第一车间”。在越西县竹阿觉镇呷拖村、保石村,公司引导村民发展绿壳蛋鸡、高山黄牛养殖业。在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公司修建了8公里“西溪宽窄步道”,打造子母瀑布、黑水潭、108天梯等景点,带动旅游业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公司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行业体制优势、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立足脱贫地区实际,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改善人居生态,弘扬培育新风正气,健全完善治理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5年来,公司先后派出数十名挂职干部和驻村队员,在四川省内12个县域实施帮扶项目44个,切实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在大局中谋划、在奋进中担当,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多力量。

以西昌厂为例,近年来,该厂坚持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以找准产业定位、创新合作模式、长效帮扶保障,帮助越西县呷拖村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因地制宜挖掘当地资源,对呷拖村实地调研,实现产业定位精准化。依托当地天然牧草资源优势,采用散养与圈养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帮助当地发展高山黄牛、乌金猪等特色养殖产业;依托高海拔山区气候、土壤,为当地引入当归种植;利用当地金银花资源,就地发展蜜蜂养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切实将多元化种植养殖产业培育为呷拖村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当地黄牛、乌金猪养殖已成规模,当归种植面积扩大至164.7亩。驻村干部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推动相关公司提供种苗和收购,同步打通产业发展和销售渠道,组织当地村民参与种养,协调村委会进行日常管理,有效整合企业、村委会、农户力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当地农业产业链持续延伸拓展,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好。

近年来,公司以四川三州地区、国家局定点帮扶地区为重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在特色产业打造方面,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农副产品品牌化发展,打造“吉祥”人参果、“好运”牦牛牧场,提升当地自我造血能力。在当地文化培育方面,将党建、品牌、企业“三位一体”文化体系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助力挖掘帮扶地区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雪山草地文化、月亮文化。同时,通过“送文化下乡、带文化进城”等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共建活动,实现文化共建共享。在生态环境塑造方面,公司派驻的帮扶干部引导脱贫群众护耕护草、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在推进项目落地过程中,以身作则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杜绝经济发展损害当地生态环境的现象。近年来,公司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便民日历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