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川观新闻丨致敬全国劳动模范丨郭平:从业32年,参与超10000公里的交通工程测量
来源:川观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名片

郭平,1993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测量中心一级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他是中国中铁和四川省工程测量领域的专家,实现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的“双封顶”。

郭平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中铁二局的300余项重点工程控制测量工作,为现场施工提供了科学、严谨、可靠的控制测量数据。他负责的所有工程测量项目,从未出现一例测量事故,20多个项目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

4月24日14时30分,记者见到郭平时,他正在办公室里忙着为当晚出差资阳做准备。这位测量工程师的办公室位于成都市中铁产业园,但想要在这里碰见他,其实不容易。这是因为,一年中超过200天的时间,郭平都出差在外,待在成都的时间并不多。

“成达万高铁、川藏铁路、衢丽铁路......”打开手机,郭平翻看着团队最近的工作安排表,其中涉及的项目跨越南北、横贯东西。“这份工作的特点就是:哪里的项目有控制测量需要,我们就会去哪里。”

郭平手机小程序里所记录的近年出差的飞行数据。

337069公里、238次飞行、51座城市、4个国家/地区,一组飞行数据,勾勒出郭平最近几年的工作出差轨迹——在不计算高铁、公路等里程的情况下,仅飞行里程就足以绕行地球赤道8圈有余。

郭平高频出差,是因为每个工程建设项目都离不开精准的控制测量。想将设计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落地,各项工程具体修在哪里、要修多高等关键坐标,都要靠测量这双“眼睛”来定位。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份艰辛枯燥、精益求精的工作。

艰辛的,是工作环境。过去32年间,郭平渡过江河、横跨戈壁、翻越雪山......当回忆起接触测量工作的初体验时,其中的艰苦让他记忆犹新。1993年毕业前,郭平作为实习生参与了南昆铁路米花岭隧道的控制测量工作。每天十多个小时的野外工作、中午饿了吃馒头喝山泉水、晚上摸黑走两个多小时山路下山。“20多天的外业测量下来,我一双崭新的回力鞋已经被磨烂得不能穿了。”

郭平正在进行尼泊尔巴瑞巴贝引水隧道测量工作。受访者供图

枯燥,因为测量也是一个需要独自与时间较劲的工作。“完成一个点位测量,短则3个小时,长则10多个小时。其间与我们相伴的,往往只有架设在身前的仪器设备。”郭平翻出一张自拍于内蒙古的工作照。镜头里,他的身后杳无人烟,只有茫茫白雪覆盖的草原。

剥开测量工作艰辛枯燥的外壳,其中则是郭平毫厘必较的执着。“在角度测量中,即便有1秒的微小偏差,在1公里的距离上就会产生5毫米的误差;当距离延伸至10公里时,这个误差将累积到5厘米。”他告诉记者,高铁时代的到来,也对测量的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不断向更高的测量精度发起挑战。”

测量工作者是工程建设的“幕后英雄”。从业以来,郭平先后参与了南昆、武广、川藏等铁路,宝天、京珠、京雄等高速公路,以及上海、广州、成都地铁等共300余项重点工程控制测量工作,参与测量的交通工程总里程超过10000公里,解决了若干项施工测量技术难题。郭平笑着说:“每当看见我们参与的桥梁、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顺利贯通时,心中有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以郭平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当谈及今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郭平的反应一如同事们对他本人的评价,谦逊而平和。“这份荣誉属于全体测量工作者。”

采访的最后,记者来到了以郭平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停产的全站仪、手写的铁路施工测量教材......工作室里摆放着测量中心保存下来的各类老物件。“自1955年测量中心成立以来,70年间已历经4代人。未来,我也会继续将这种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创新引领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郭平说。

川观新闻丨致敬全国劳动模范丨郭平:从业32年,参与超10000公里的交通工程测量

来源:川观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名片

郭平,1993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测量中心一级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他是中国中铁和四川省工程测量领域的专家,实现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的“双封顶”。

郭平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中铁二局的300余项重点工程控制测量工作,为现场施工提供了科学、严谨、可靠的控制测量数据。他负责的所有工程测量项目,从未出现一例测量事故,20多个项目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

4月24日14时30分,记者见到郭平时,他正在办公室里忙着为当晚出差资阳做准备。这位测量工程师的办公室位于成都市中铁产业园,但想要在这里碰见他,其实不容易。这是因为,一年中超过200天的时间,郭平都出差在外,待在成都的时间并不多。

“成达万高铁、川藏铁路、衢丽铁路......”打开手机,郭平翻看着团队最近的工作安排表,其中涉及的项目跨越南北、横贯东西。“这份工作的特点就是:哪里的项目有控制测量需要,我们就会去哪里。”

郭平手机小程序里所记录的近年出差的飞行数据。

337069公里、238次飞行、51座城市、4个国家/地区,一组飞行数据,勾勒出郭平最近几年的工作出差轨迹——在不计算高铁、公路等里程的情况下,仅飞行里程就足以绕行地球赤道8圈有余。

郭平高频出差,是因为每个工程建设项目都离不开精准的控制测量。想将设计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落地,各项工程具体修在哪里、要修多高等关键坐标,都要靠测量这双“眼睛”来定位。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份艰辛枯燥、精益求精的工作。

艰辛的,是工作环境。过去32年间,郭平渡过江河、横跨戈壁、翻越雪山......当回忆起接触测量工作的初体验时,其中的艰苦让他记忆犹新。1993年毕业前,郭平作为实习生参与了南昆铁路米花岭隧道的控制测量工作。每天十多个小时的野外工作、中午饿了吃馒头喝山泉水、晚上摸黑走两个多小时山路下山。“20多天的外业测量下来,我一双崭新的回力鞋已经被磨烂得不能穿了。”

郭平正在进行尼泊尔巴瑞巴贝引水隧道测量工作。受访者供图

枯燥,因为测量也是一个需要独自与时间较劲的工作。“完成一个点位测量,短则3个小时,长则10多个小时。其间与我们相伴的,往往只有架设在身前的仪器设备。”郭平翻出一张自拍于内蒙古的工作照。镜头里,他的身后杳无人烟,只有茫茫白雪覆盖的草原。

剥开测量工作艰辛枯燥的外壳,其中则是郭平毫厘必较的执着。“在角度测量中,即便有1秒的微小偏差,在1公里的距离上就会产生5毫米的误差;当距离延伸至10公里时,这个误差将累积到5厘米。”他告诉记者,高铁时代的到来,也对测量的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不断向更高的测量精度发起挑战。”

测量工作者是工程建设的“幕后英雄”。从业以来,郭平先后参与了南昆、武广、川藏等铁路,宝天、京珠、京雄等高速公路,以及上海、广州、成都地铁等共300余项重点工程控制测量工作,参与测量的交通工程总里程超过10000公里,解决了若干项施工测量技术难题。郭平笑着说:“每当看见我们参与的桥梁、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顺利贯通时,心中有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以郭平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当谈及今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郭平的反应一如同事们对他本人的评价,谦逊而平和。“这份荣誉属于全体测量工作者。”

采访的最后,记者来到了以郭平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停产的全站仪、手写的铁路施工测量教材......工作室里摆放着测量中心保存下来的各类老物件。“自1955年测量中心成立以来,70年间已历经4代人。未来,我也会继续将这种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创新引领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郭平说。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国资国企
在线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