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守护“中华第一金碑”——中铁文保献礼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
来源:中铁科研院            时间:2025年10月21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川西北高原的群山环抱中,一座金色的丰碑巍然矗立了三十多年。每当夕阳西沉,阳光掠过海拔3100米的雪山,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便会绽放出夺目的金光,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炬——“金碑夕照”奇观曾是这片土地上最壮丽的风景之一。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侵蚀,这座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的丰碑渐渐褪去了初建时的光彩,铜锈爬上了碑体,水磨石地面的残损如同草地上的弹痕,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2024年,“中铁文保”团队踏上这片土地,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让长征丰碑重现当年的辉煌。

一座丰碑,一种精神“长征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这座金色丰碑更显厚重。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建成于1988年,高41.3米的主碑,象征着红军途经413个县市的漫漫征程;三角主碑寓意红军三大主力团结北上;碑顶14.8米高的红军战士铜像,双手高举“V”字造型,宣告着长征的胜利。这座中国唯一纪念长征胜利的综合性纪念碑,正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生动见证。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和红军长征精神的有力传承者,“中铁文保”这支央企专业队伍始终坚持“保护历史,传承精神”的使命担当。2020年,团队在四川会理皎平渡创造了“全国首例水下遗址保护工程”的标杆案例,成功守护了红军长征渡江的珍贵记忆。在接到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这一红色革命文物保护任务后,他们勇挑重担,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独特的技术优势构建了一套融合材料科学、精密工艺与智能管控的专业化治理体系。 

高原上的守护:匠心与科技双重奏修复这座纪念碑并非易事,而是一场与自然较量、与时间赛跑的精密工程,面临着多重严峻考验——高海拔地区含氧量不足,施工人员需在搭建42.5米高的脚手架中精准操作,如同在“绷紧的弓弦上调琴”,容不得半分差池;高原天气瞬息万变,冰雹、暴雨、大雪常不期而至,施工班组必须迅速撤离,确保“人撤具清”,不留任何安全隐患;材料转运仅靠后山的一条泥沙路,若遇雨水冲刷,行人举步维艰,当车辆深陷泥泞时,工人们甚至要用肩膀扛起建材,一寸寸地挪向山顶……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这支央企铁军。

2024年3月,勘察设计与科研团队同步进驻现场,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工作。到达纪念碑需要攀登609级台阶,总高度约100米。这些台阶象征红军长征经历的609次战斗。如今,团队成员每天都要攀登这条路,每次耗时约半小时,高原缺氧和山顶强风给攀爬带来很大困难,对体力和耐力都是挑战。历时近5个月,团队开展了工程测绘、勘察,前期试验和方案设计等多项工作。同时,为保障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科学性,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优势,联合材料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依托室内外试验数据与行业前沿经验,针对主碑碑体铜板存在的典型病害,依托室内微观分析试验、现场模拟验证数据等系列工作,总结出了一套金属质文物表面污染物勘测、表征、分析、处理和封护工艺,这成为后续成功实施修复的“关键一环”。

2025年4月,“金碑”修复工程正式启动。首要任务是处理青铜表面的锈蚀问题——部分锈迹已渗入金属内部,如果粗暴打磨,会毁掉铜板原有的质感。团队采用差异化修复方案,针对铜锈和焊疤,选用专业清洗剂精准除锈;在处理水渍结垢时,采用超纯水配合温度可控的蒸汽喷射技术,实现高效清洁;而对于表面划痕,则通过精细化打磨结合特殊抛光工艺,最终达到完美的修复效果。这种分类处理的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最大限度保护材料不受损伤。随后,团队为“金碑”实施长效防护措施——团队采用多维度防护体系,先运用显微清洁工艺无损处理表面,再利用创新环保纳米涂层技术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层;同步实施精准温控钝化工艺,在特定温度环境下催化生成致密防护层。整套方案融合“微创干预”理念,在确保文物原真性的基础上,实现抗腐蚀性能与自然质感的平衡。

在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之际,中铁文保团队经过270多天的修复工作,圆满完成了纪念碑的保护修缮工程。碑园重新开放当天,“金碑夕照”景观重现,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参观。修复后的纪念碑庄严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誓言。

守护“中华第一金碑”——中铁文保献礼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

来源:中铁科研院 时间:2025年10月21日

在川西北高原的群山环抱中,一座金色的丰碑巍然矗立了三十多年。每当夕阳西沉,阳光掠过海拔3100米的雪山,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便会绽放出夺目的金光,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炬——“金碑夕照”奇观曾是这片土地上最壮丽的风景之一。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侵蚀,这座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的丰碑渐渐褪去了初建时的光彩,铜锈爬上了碑体,水磨石地面的残损如同草地上的弹痕,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2024年,“中铁文保”团队踏上这片土地,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让长征丰碑重现当年的辉煌。

一座丰碑,一种精神“长征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这座金色丰碑更显厚重。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建成于1988年,高41.3米的主碑,象征着红军途经413个县市的漫漫征程;三角主碑寓意红军三大主力团结北上;碑顶14.8米高的红军战士铜像,双手高举“V”字造型,宣告着长征的胜利。这座中国唯一纪念长征胜利的综合性纪念碑,正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生动见证。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和红军长征精神的有力传承者,“中铁文保”这支央企专业队伍始终坚持“保护历史,传承精神”的使命担当。2020年,团队在四川会理皎平渡创造了“全国首例水下遗址保护工程”的标杆案例,成功守护了红军长征渡江的珍贵记忆。在接到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这一红色革命文物保护任务后,他们勇挑重担,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独特的技术优势构建了一套融合材料科学、精密工艺与智能管控的专业化治理体系。 

高原上的守护:匠心与科技双重奏修复这座纪念碑并非易事,而是一场与自然较量、与时间赛跑的精密工程,面临着多重严峻考验——高海拔地区含氧量不足,施工人员需在搭建42.5米高的脚手架中精准操作,如同在“绷紧的弓弦上调琴”,容不得半分差池;高原天气瞬息万变,冰雹、暴雨、大雪常不期而至,施工班组必须迅速撤离,确保“人撤具清”,不留任何安全隐患;材料转运仅靠后山的一条泥沙路,若遇雨水冲刷,行人举步维艰,当车辆深陷泥泞时,工人们甚至要用肩膀扛起建材,一寸寸地挪向山顶……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这支央企铁军。

2024年3月,勘察设计与科研团队同步进驻现场,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工作。到达纪念碑需要攀登609级台阶,总高度约100米。这些台阶象征红军长征经历的609次战斗。如今,团队成员每天都要攀登这条路,每次耗时约半小时,高原缺氧和山顶强风给攀爬带来很大困难,对体力和耐力都是挑战。历时近5个月,团队开展了工程测绘、勘察,前期试验和方案设计等多项工作。同时,为保障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科学性,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优势,联合材料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依托室内外试验数据与行业前沿经验,针对主碑碑体铜板存在的典型病害,依托室内微观分析试验、现场模拟验证数据等系列工作,总结出了一套金属质文物表面污染物勘测、表征、分析、处理和封护工艺,这成为后续成功实施修复的“关键一环”。

2025年4月,“金碑”修复工程正式启动。首要任务是处理青铜表面的锈蚀问题——部分锈迹已渗入金属内部,如果粗暴打磨,会毁掉铜板原有的质感。团队采用差异化修复方案,针对铜锈和焊疤,选用专业清洗剂精准除锈;在处理水渍结垢时,采用超纯水配合温度可控的蒸汽喷射技术,实现高效清洁;而对于表面划痕,则通过精细化打磨结合特殊抛光工艺,最终达到完美的修复效果。这种分类处理的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最大限度保护材料不受损伤。随后,团队为“金碑”实施长效防护措施——团队采用多维度防护体系,先运用显微清洁工艺无损处理表面,再利用创新环保纳米涂层技术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层;同步实施精准温控钝化工艺,在特定温度环境下催化生成致密防护层。整套方案融合“微创干预”理念,在确保文物原真性的基础上,实现抗腐蚀性能与自然质感的平衡。

在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之际,中铁文保团队经过270多天的修复工作,圆满完成了纪念碑的保护修缮工程。碑园重新开放当天,“金碑夕照”景观重现,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参观。修复后的纪念碑庄严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誓言。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