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快速发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杭州、天津等多地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为AI技术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长虹控股集团积极把握战略机遇,围绕“AI+产品”“AI+制造”“AI+运营”三大方向全面推进智能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AI+产品:智能终端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长虹旗下企业表现突出。华丰科技的连接器产品作为人工智能部署的核心关键器件,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数据中心交换机等设备。2025年上半年,华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1.05亿元,同比增长128.26%,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大增940.64%。长虹能源则抓住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18亿元,同比增长23.91%,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28.79%,展现出从传统电池制造向智能制造的成功转型。
在产品端,长虹推出搭载自研云帆大模型的AI电视,该大模型是国家首批备案的电视端AI大模型,同时接入DeepSeek系统,并融合豆包、讯飞等多个AI系统,具备强大的搜索与交互能力。目前搭载云帆大模型的AI电视已实现全渠道上市销售。基于产品领域进展,长虹正在积极构建从零部件到智能整机的全链条生态,通过AI推理模组等核心技术推动家电产品全面智能化升级——“超拟人语音合成算法”带来自然交互体验,“复杂指令解析算法”精准理解用户需求,“用户情感分析算法”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通过内置传感器,长虹AI电视、AI节能空调等智能终端可持续采集用户行为数据与设备运行状态,形成“技术应用—数据采集—需求反馈”的闭环体系,将用户的需求与使用习惯直接反馈至研发端,驱动产品更新迭代。目前,AI节能空调可实现节能42%,AI保鲜冰箱也备受消费者青睐。
AI+制造:智能制造体系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
长虹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布局。长虹空调通过“智改数转”及智能工厂建设结合体系化精益生产管理,近三年的生产效率累计提升50%,制程质量保证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终检偶然不合格率降低约35%、库房漏率降低约50%。
在旗下其他制造单位,智能化变革成效显著。虹佳科技的压铸车间从传统作坊升级为智能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4倍。全流程数据实时接入中央控制系统,推动生产模式由“人机协同”向“无人值守”演进。在皮带轮生产线试点中,零件从压铸到包装的周转时间从48小时大幅压缩至仅2小时。
在电池制造板块,长虹能源在碱性电池生产中实现MES系统全面覆盖与AI视觉检测,显著提升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质量检测效率。在锂电板块,通过数字孪生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实现产能提升25%,废损率下降30%~50%。
值得一提的是,长虹智慧显示工厂2025年1月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该工厂创新构建了“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以销定存”的数字驱动模式,成功将电视机订单交付周期从49天缩短至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145%,节省库存成本近亿元。
AI+运营:数字化赋能产业链协同与内部管理
长虹以“1+4+6+N”数据要素总体规划为指引,打造了覆盖22个制造基地、65个工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起跨区域、跨行业的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了从“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全链路数据处理能力。
在供应链创新方面,长虹依托自建的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推出“1+3+N”服务模式,助力中小企业实现“上云用数赋智”。通过以销定产的数据驱动模式,长虹已将企业库存周转率提升3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
为解决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融资难、成本高”的痛点,长虹探索出“应收账款融资长虹模式”。同时,基于虹雁可信数据空间技术,打造了符合国家TOSA标准的数字安全体系,为企业跨企业、跨区域数据的合规流通提供保障。
在内部运营智能化方面,打造的虹犀智能应用已在长虹OA系统上全面部署,覆盖智能办公、智能经营、智慧供应链和智慧财务等多个领域,形成包括智能问答、智能问数、文档生成和风险预测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显著推动降本增效。
下一步,长虹控股集团将进一步深入实施产品、制造、运营全流程AI+行动,把AI融入整条产业链,用一个个落地场景为智能制造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长虹方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