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日历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
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东南约90公里的莱基半岛,一座占地超过2600公顷的现代化炼油厂巍然矗立,这就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单体炼油项目、非洲能源领域的里程碑——丹格特炼油厂。从昔日荒芜的沿海滩涂,到今日改写非洲能源格局的枢纽,这座总投资超19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承载着尼日利亚实现能源独立、改善国运的期望。作为现场最大的施工承包商,中国化学工程七化建承担了其中施工难度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四大核心装置,用七年坚守与奋斗,在几内亚湾畔谱写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标准成功“走出去”的壮丽篇章。
中国精度,征服“地狱级”施工难题

项目所在地气候湿热、地质松软,被视为“地狱级”工程。面对极端环境,中国化学工程七化建项目团队创新研发了热带气候专用焊接工艺,使焊缝一次合格率从92%大幅提升至99.3%,节约工期45天。真正的考验在于史无前例的超限设备吊装——项目需完成11台“千吨级”重型设备和数十台“百吨级”重大设备的吊装工作。
其中,净重达2760吨的再生器吊装重量高达3000吨,是全球最重的炼油设备;净重2252吨、高112米的原油蒸馏塔,亦是全球同类项目之最。在道路条件极差、吊装场地受限的情况下,项目团队通过精密计算与多次论证,成功采用3500吨环轨吊完成“一次吊装就位”。这场力与精度的完美演绎,不仅彰显了中国化学工程七化建在超大项目上的超凡掌控能力,更让中国吊装技术赢得了国际同行的由衷敬佩。
中国方案,铸就跨国建设典范
跨越半个地球的组织协调,是另一场无声的战役。尼日利亚工程物资匮乏,项目所需大量特殊物资需全球采购。中国化学工程七化建充分发挥其全球资源整合优势,从中国、迪拜、印度、土耳其等多国精准采购物资超过3万吨,并创新建立了西非首个中资企业多国供应链中心,实现60%物资本土化采购,物流成本降低22%。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项目物资供应,更将中国企业的先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引入西非。

在项目建设高峰期,现场人员超过万人,加之持续三年的疫情冲击,人力管理与组织面临空前挑战。项目部多措并举,一方面从国内及第三国协调补充了1400余名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大力培训当地员工,累计成功培训超1000人,不仅保障了工程推进,更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圆满完成了超6500万安全人工时的壮举。
中国技术,融入本土孕育未来
项目的深远意义,远不止于一座工厂的建成。中国化学工程七化建秉持“建一个工程,育一批人才”的理念,在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动属地化管理。项目通过“本土用工、中方培训”的模式,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持证技术工人。
为激励技术传承,项目部创新推出“双轨激励”机制,既奖励倾囊相授的中方导师,也奖励努力获取资质的本土员工。这不仅为项目高效执行提供了人力保障,更将中国的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深植于当地。此外,项目创新实施“绿色工地”计划,施工废弃物回收率达85%,荣获尼日利亚环保署“五星级可持续工地”认证,让中国企业的环保理念与高标准在非洲落地生根。

从技术攻坚到管理创新,从装备输出到标准扎根,中国化学工程七化建以尼日利亚为舞台,展现了“全球化”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成功演绎了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刻蜕变。
这座矗立在几内亚湾畔的能源丰碑,正是中国化学工程“三个重要窗口,一张金名片”定位在非洲大陆的璀璨明珠,彰显了企业作为全球化学工程领域的“排头兵”和中国化学工程领域的“国家队”,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立意。未来,中国化学工程七化建将继续秉持这一战略指引,让更多的“中国建造”扎根全球,让更多的“中国标准”惠及世界,持续为全球工业文明的进步标注崭新的东方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