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从技术创新到生态守护:省港投集团港航建设公司重塑长江防护新范式
来源:省港投集团            时间:2025年07月21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年来,省港投集团所属港航建设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引领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国资委、集团公司战略部署,以“双碳”目标为航标,攻克行业技术壁垒,铸就生态防护新标杆,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

加大研发投入,筑牢创新根基。持续高强度投入是创新的坚实保障,近五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经费高达1.45亿元,研发费用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5%,年成果转化数量均超过5项。形成了以23项发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省部级工法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多项技术成果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四川省专利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等8项省部级及以上荣誉。强大的研发投入为公司突破行业壁垒、引领技术升级、打造创新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成功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及“四川省建筑业骨干企业”。

强化机制建设,推动成果转化运用。为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公司着力构建高效的产学研用融合与成果转化机制。一是深化产学研协同,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顶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创新打造“院校理论支撑+企业场景验证+市场需求反哺”的三方联动模式。二是建立需求导向机制,针对一线施工痛点,构建“项目问题库-科研攻关清单-成果应用反馈”动态对接机制,每年从重点工程中精准筛选20-30项技术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由合作专家与公司技术团队联合攻关,已形成涵盖水利水电、市政、公路、港口航道等领域的115项科研项目集群。三是推动成果高效转化,多项科研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成为公司应对行业挑战的“压舱石”,为传统基建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例如针对长江上游复杂地质条件下防洪堤施工“成本高、生态扰动大”的技术性难题,港航建设公司联合四川岷江港航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历时五年攻克胶凝砂砾石用于非岩性基础这一难题,成功研发《非岩性基础胶凝砂砾石防洪堤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这一突破性成果。该技术具有取材容易、造价低、适用于柔性基础、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以“就地取材、零弃料施工”为核心突破,直接利用工程开挖的砂卵石作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彻底改写“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施工模式,是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犍为航电枢纽工程塘坝防洪堤作为国内外首次成功将胶凝砂砾石筑堤技术运用于非岩基上的永久工程,在2020年犍为“8·18”特大洪水造成大面积受灾的情况下,安全抵御了百年一遇的超标洪水,保障了塘坝乡集镇上千户居民及十余家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该技术体系已形成3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多篇论文、专著。技术成果转化直接带动工程成本降低14%,施工效率提升30%,相关标准被纳入《四川省绿色施工指南》,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标杆”。

强化人才体系建设,锻造核心竞争力。公司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专家领军+中坚支撑+青年储备”的三维人才架构,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人才矩阵。一是“专家领军”层。由正高级工程师领衔,汇聚10余名资深高级工程师,把握重大科研方向,确保技术研发始终对标行业前沿。二是“中坚支撑”层。以高级工程师为主体,履行“技术导师”职责,通过带教项目小组、分享实战经验,加速技术成果向工程应用的转化落地。三是“青年储备”层。实施“青苗计划”,新入职技术人员前两年深入项目一线实践并辅助科研课题,第三年起独立承担小型技术任务。目前已培养42名青年骨干,部分优秀者已晋升技术主管,逐步成长为创新主力。公司技术人才梯队持续优化,为绿色基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未来,港航建设公司将以“双碳”目标为战略引领,推动传统基建向“智慧+绿色”深度转型,持续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助力四川打造全国水运发展示范省,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从技术创新到生态守护:省港投集团港航建设公司重塑长江防护新范式

来源:省港投集团 时间:2025年07月21日

近年来,省港投集团所属港航建设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引领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国资委、集团公司战略部署,以“双碳”目标为航标,攻克行业技术壁垒,铸就生态防护新标杆,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

加大研发投入,筑牢创新根基。持续高强度投入是创新的坚实保障,近五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经费高达1.45亿元,研发费用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5%,年成果转化数量均超过5项。形成了以23项发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省部级工法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多项技术成果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四川省专利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等8项省部级及以上荣誉。强大的研发投入为公司突破行业壁垒、引领技术升级、打造创新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成功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及“四川省建筑业骨干企业”。

强化机制建设,推动成果转化运用。为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公司着力构建高效的产学研用融合与成果转化机制。一是深化产学研协同,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顶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创新打造“院校理论支撑+企业场景验证+市场需求反哺”的三方联动模式。二是建立需求导向机制,针对一线施工痛点,构建“项目问题库-科研攻关清单-成果应用反馈”动态对接机制,每年从重点工程中精准筛选20-30项技术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由合作专家与公司技术团队联合攻关,已形成涵盖水利水电、市政、公路、港口航道等领域的115项科研项目集群。三是推动成果高效转化,多项科研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成为公司应对行业挑战的“压舱石”,为传统基建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例如针对长江上游复杂地质条件下防洪堤施工“成本高、生态扰动大”的技术性难题,港航建设公司联合四川岷江港航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历时五年攻克胶凝砂砾石用于非岩性基础这一难题,成功研发《非岩性基础胶凝砂砾石防洪堤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这一突破性成果。该技术具有取材容易、造价低、适用于柔性基础、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以“就地取材、零弃料施工”为核心突破,直接利用工程开挖的砂卵石作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彻底改写“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施工模式,是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犍为航电枢纽工程塘坝防洪堤作为国内外首次成功将胶凝砂砾石筑堤技术运用于非岩基上的永久工程,在2020年犍为“8·18”特大洪水造成大面积受灾的情况下,安全抵御了百年一遇的超标洪水,保障了塘坝乡集镇上千户居民及十余家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该技术体系已形成3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多篇论文、专著。技术成果转化直接带动工程成本降低14%,施工效率提升30%,相关标准被纳入《四川省绿色施工指南》,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标杆”。

强化人才体系建设,锻造核心竞争力。公司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专家领军+中坚支撑+青年储备”的三维人才架构,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人才矩阵。一是“专家领军”层。由正高级工程师领衔,汇聚10余名资深高级工程师,把握重大科研方向,确保技术研发始终对标行业前沿。二是“中坚支撑”层。以高级工程师为主体,履行“技术导师”职责,通过带教项目小组、分享实战经验,加速技术成果向工程应用的转化落地。三是“青年储备”层。实施“青苗计划”,新入职技术人员前两年深入项目一线实践并辅助科研课题,第三年起独立承担小型技术任务。目前已培养42名青年骨干,部分优秀者已晋升技术主管,逐步成长为创新主力。公司技术人才梯队持续优化,为绿色基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未来,港航建设公司将以“双碳”目标为战略引领,推动传统基建向“智慧+绿色”深度转型,持续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助力四川打造全国水运发展示范省,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