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华电四川:“绿色发展倍增行动”,让绿色赋能巴蜀大地
来源:华电四川            时间:2025年09月05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以来,华电四川区域深入实施“绿色发展倍增行动”,在项目攻坚、创新示范、生态保护等领域多点开花,为四川省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大绿色动能,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绿色发展答卷。1-6月,风光电取得开发权、核准(备案)规模全省领先,开工151万千瓦、投产53万千瓦,均排名集团公司前列。

聚力攻坚

快建快投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01

新年伊始,华电四川区域就锁定2025年投产目标,“一项目一策”量身定制“保投产”专项方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在四川省首个构网型储能光伏电站——阿坝红原雅克光伏电站建设现场,项目团队直面海拔高、气温低、地形条件复杂等困难,多型钻孔设备齐上阵,仅用短短20天便高效完成15万根光伏桩基施工,创下项目建设“新速度”。同步引入光伏铺装机器人,以人工四倍工效施工,大幅提升安装效率的同时又减少了组件损耗,实现工期与质量“两手抓、两手硬”。首批次5万千瓦仅用28天便完成常规60天的建设任务,末批次更是用45天便实现20万千瓦装机全容量投产。

华电人不仅在“三州”高海拔地区收集阳光,也在川北海拔1000米至1700米的山脊上捕获风能。5月19日,四川广元七华里6.9万千瓦风电场全容量投产,标志着中国华电在川北地区的清洁能源布局再添新翼,也为区域能源保供注入强劲“绿电”动能。

自2022年起,华电四川区域年度项目核准(备案)、建设指标、投产规模连续三年全省领先,在运风光电规模从全省第五跃升至第一,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阶段性领跑。预计到“十四五”末,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达76.7%,运行、在建及前期战新产业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

创新示范

技术赋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02

在红原大基地规划办公室,工程师们正围绕“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难题展开研讨。为突破传统电网消纳瓶颈,华电四川区域创新提出“算电协同、构网型储能”路径,推动柔性低频交流输电工程落地,同时谋划GW级全直流汇集与柔直送出示范工程,助力基地纳入国家“十五五”能源电力规划。

“这不仅是一个电源项目,更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综合试点示范。”项目负责人介绍,红原大基地将同步建设“双电源”供电系统,为川西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绿色动能。

技术创新的基因同样流淌在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今年全容量投产的红原雅克光伏电站创新采用“构网型储能+光伏”模式,有效解决了高海拔地区电网稳定性难题;在设备选型,优先选用低损耗变压器和高效逆变器,使发电效率提升3%以上。

华电四川区域还积极拓展战新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精心编制完成盐源、红原算电协同布局实施方案,明确“新能源直供+主网支撑兜底”模式,大幅降低消纳风险。同时,绿氢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完成,红原氢氧热电联供项目、理塘抽水蓄能等一批创新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智慧和力量。

生态答卷

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03

华电四川区域始终坚持发展与生态共生、与民生共融,与地方携手共同描绘发展繁荣、生态优化的共生篇章。

在阿坝红原雅克光伏电站建设中,采用“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双绿色生态开发模式,充分尊重当地牧民的放牧传统,光伏组件支架离地间距不小于2米,既能尽情吸收太阳辐射,减少草地水分蒸发,又能防风固沙,为植被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步建设的智能草皮养护暖棚,也为草皮生长打造舒适环境,极大提高草皮质量与成活率。

牧民们看着自家草场上错落有致的光伏板,不耽误养牛放牧的同时还能在家门口就用上稳定供应的电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更为让人高兴的是,还可通过土地租赁增加年均3000元每户的收入或者就地务工参与项目建设增加收入。截至目前,阿坝红原光伏建设项目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配套产业投资超50亿元,生动践行着“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华电四川从来不是口号。在今年第54个世界环境日,华电四川连续第4年参与世界环境日水电行业鱼类增殖放流联合行动,与全国百余座水电站同步开启“生态联播”,将41万尾珍稀鱼苗送入江河流域,多年累计放流数量达625万尾,以“生态接力”唤醒江河活力,共绘水电与江河生态新画卷。

展望未来,华电四川区域将持续推动新能源项目开发,在“扩绿”“提质”“增新”奋进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为四川省能源结构转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书写更加壮丽的绿色发展新华章。

华电四川:“绿色发展倍增行动”,让绿色赋能巴蜀大地

来源:华电四川 时间:2025年09月05日

今年以来,华电四川区域深入实施“绿色发展倍增行动”,在项目攻坚、创新示范、生态保护等领域多点开花,为四川省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大绿色动能,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绿色发展答卷。1-6月,风光电取得开发权、核准(备案)规模全省领先,开工151万千瓦、投产53万千瓦,均排名集团公司前列。

聚力攻坚

快建快投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01

新年伊始,华电四川区域就锁定2025年投产目标,“一项目一策”量身定制“保投产”专项方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在四川省首个构网型储能光伏电站——阿坝红原雅克光伏电站建设现场,项目团队直面海拔高、气温低、地形条件复杂等困难,多型钻孔设备齐上阵,仅用短短20天便高效完成15万根光伏桩基施工,创下项目建设“新速度”。同步引入光伏铺装机器人,以人工四倍工效施工,大幅提升安装效率的同时又减少了组件损耗,实现工期与质量“两手抓、两手硬”。首批次5万千瓦仅用28天便完成常规60天的建设任务,末批次更是用45天便实现20万千瓦装机全容量投产。

华电人不仅在“三州”高海拔地区收集阳光,也在川北海拔1000米至1700米的山脊上捕获风能。5月19日,四川广元七华里6.9万千瓦风电场全容量投产,标志着中国华电在川北地区的清洁能源布局再添新翼,也为区域能源保供注入强劲“绿电”动能。

自2022年起,华电四川区域年度项目核准(备案)、建设指标、投产规模连续三年全省领先,在运风光电规模从全省第五跃升至第一,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阶段性领跑。预计到“十四五”末,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达76.7%,运行、在建及前期战新产业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

创新示范

技术赋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02

在红原大基地规划办公室,工程师们正围绕“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难题展开研讨。为突破传统电网消纳瓶颈,华电四川区域创新提出“算电协同、构网型储能”路径,推动柔性低频交流输电工程落地,同时谋划GW级全直流汇集与柔直送出示范工程,助力基地纳入国家“十五五”能源电力规划。

“这不仅是一个电源项目,更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综合试点示范。”项目负责人介绍,红原大基地将同步建设“双电源”供电系统,为川西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绿色动能。

技术创新的基因同样流淌在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今年全容量投产的红原雅克光伏电站创新采用“构网型储能+光伏”模式,有效解决了高海拔地区电网稳定性难题;在设备选型,优先选用低损耗变压器和高效逆变器,使发电效率提升3%以上。

华电四川区域还积极拓展战新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精心编制完成盐源、红原算电协同布局实施方案,明确“新能源直供+主网支撑兜底”模式,大幅降低消纳风险。同时,绿氢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完成,红原氢氧热电联供项目、理塘抽水蓄能等一批创新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智慧和力量。

生态答卷

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03

华电四川区域始终坚持发展与生态共生、与民生共融,与地方携手共同描绘发展繁荣、生态优化的共生篇章。

在阿坝红原雅克光伏电站建设中,采用“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双绿色生态开发模式,充分尊重当地牧民的放牧传统,光伏组件支架离地间距不小于2米,既能尽情吸收太阳辐射,减少草地水分蒸发,又能防风固沙,为植被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步建设的智能草皮养护暖棚,也为草皮生长打造舒适环境,极大提高草皮质量与成活率。

牧民们看着自家草场上错落有致的光伏板,不耽误养牛放牧的同时还能在家门口就用上稳定供应的电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更为让人高兴的是,还可通过土地租赁增加年均3000元每户的收入或者就地务工参与项目建设增加收入。截至目前,阿坝红原光伏建设项目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配套产业投资超50亿元,生动践行着“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华电四川从来不是口号。在今年第54个世界环境日,华电四川连续第4年参与世界环境日水电行业鱼类增殖放流联合行动,与全国百余座水电站同步开启“生态联播”,将41万尾珍稀鱼苗送入江河流域,多年累计放流数量达625万尾,以“生态接力”唤醒江河活力,共绘水电与江河生态新画卷。

展望未来,华电四川区域将持续推动新能源项目开发,在“扩绿”“提质”“增新”奋进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为四川省能源结构转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书写更加壮丽的绿色发展新华章。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