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深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四川南充顺城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实践探索
来源:川盐集团            时间:2025年09月16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不断壮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作为国有企业,四川南充顺城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顺城盐化公司”)近年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探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在破解人才难题、激发队伍活力、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直面发展难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现实紧迫性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职工队伍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20年之前,四川顺城盐化公司面临着严峻的职工队伍老龄化问题:46-59岁人员占比高达74%,35-45岁人员占比仅14.2%,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不足12%。随着2020—2025年退休高峰期的到来,公司每年将有10余名职工退休,人员补充压力陡增。

为缓解人员缺口,公司于2020年、2022年先后开展两批招聘,共吸纳55名新职工,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人员结构。但新的问题随之显现:中层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专业技术人员、中层干部等后备力量出现断档,新入职职工尚需时间成长成熟,难以快速填补岗位空缺。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青年职工培养、强化队伍梯队建设,成为四川顺城盐化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筑牢思想根基:以思想政治引领打造忠诚队伍

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职工力量、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四川顺城盐化公司始终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全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引导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企业认同,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以主题活动厚植理想信念

公司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各类文化活动,让青年职工在参与中受教育、明方向。一是开展专题学习,组织百年党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邀请专家解读政策、分享感悟,帮助职工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二是举办特色活动,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爱党爱国”情景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职工参加“强企兴企,请党放心”文艺演出,以生动鲜活的形式激发职工的爱国爱企情怀;三是强化价值引领,通过活动让青年职工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以企业文化凝聚发展共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凝聚职工的精神纽带。四川顺城盐化公司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发展出发,着力打造具有盐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一是提炼企业精神,总结公司发展历程中的奋斗故事和价值理念,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并印发至每位职工,以“敬业、创新、务实、担当”的企业精神规范职工行为;二是建设文化载体,梳理南充1900多年的盐业历史和公司近60年的发展历程,按“过去、现在、将来”的逻辑建设公司文化陈列室,拍摄《盐自天成》企业宣传片,全面呈现盐业历史、企业沿革、技术实力、荣誉成果及未来规划,让职工在了解历史中增强归属感;三是推动文化落地,通过班前会、文化讲座、主题党日等形式,让企业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引导职工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三)以“双向培养”强化组织凝聚力

公司坚持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施“双向培养”工程:一方面,把生产经营骨干、技术能手吸引到党组织中来,通过党课学习、谈心谈话、实践锻炼,提升其政治素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另一方面,把党员培养成生产骨干,优先安排党员参与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双向培养”,不仅壮大了党员队伍,更增强了党在职工群体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党员带头干、职工跟着干”的良好氛围。

搭建成长阶梯:以多元化平台助力青年职工成才

四川顺城盐化公司深知,只有为职工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才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公司围绕“让每一位职工都有成长空间、每一分付出都有回报”的目标,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从制度保障、人才引进、职业规划、学习平台四个维度,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铺路搭桥。

(一)完善制度保障,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制度是人才培养的“压舱石”。近年来,公司先后出台《关于推行现场班会建设的意见》《薪酬管理实施细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员工继续教育激励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构建“多通道、能上能下”的职业发展体系。

公司打破以往单一的行政级别晋升机制,为职工开辟四条核心上升通道:一是行政职位通道,供具备管理能力的职工晋升;二是技术职称通道,支持职工申报中级、高级职称;三是学历提升通道,鼓励职工攻读在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四是技能等级通道,推动职工考取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同时,建立“通道与待遇挂钩”机制:高级职称、高级技师对应中层副职待遇,研究生学历初始定级对应行政调度待遇,中级职称、技师对应行政值长待遇。制度的明确性让职工“有目标、有奔头”,引导职工主动向专业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为企业打造稳定的人才梯队。

(二)实施“外引内育”,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公司坚持“开门引才”与“内部育才”相结合,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园招聘,瞄准制盐、热动、地质、应用化学、机械电气及自动化控制等企业急需专业,从高校选聘优秀毕业生,近年共吸纳55名新职工,其中本科26人、硕士研究生4人,有效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内部培养,通过“压担子、传帮带”帮助青年职工快速成长。公司定期组织新入职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由用人部门负责人和公司领导分享工作经验、提出成长要求;要求各车间落实“导师带徒”制度,安排技术骨干、老职工与青年职工结对,手把手传授业务技能;鼓励青年职工参与车间日常事务处理,让专业带头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职工尽快转变角色、熟悉业务,成长为车间的“参谋助手”。

(三)定制职业规划,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位青年职工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在职工入职后,人力资源部门联合用人部门通过谈心谈话、能力测评,全面了解职工的个人特点、兴趣特长和职业需求,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为职工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例如,对技术型职工,重点规划其技能等级提升、技术攻关方向;对管理型职工,侧重培养其组织协调、统筹规划能力。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公司定期与职工沟通,根据职工成长情况和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计划,确保人才培养“有方向、有重点”,既帮助职工实现个人价值,又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

(四)搭建学习平台,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公司以“倡导终身学习”为理念,为职工搭建多层次学习平台。一是提供外出研修机会,推荐技术创新带头人参加省级创新研修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外部培训机构参加技能提升班,让职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二是建设“职工书屋”,订阅制盐、机械、电气等领域的专业期刊,购置前沿技术书籍,开通专业知识数据库会员,为职工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三是推动“以赛促学”,组织职工参加特种操作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证等考试取证,定期开展车间技能练兵活动,并鼓励职工参与各级各类岗位技能比赛,以竞赛激发职工学习热情,提升职业技能;四是强化实践学习,安排职工参与技术改造、设备维护等项目,让职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激活创新动能:以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产业工人队伍价值的重要体现。四川顺城盐化公司积极引导职工投身技术攻关和创新实践,围绕生产设备优化、工艺改进、质量提升等关键领域,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完善创新机制,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公司出台《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实施和激励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为创新提供保障。一是组建创新团队,以技术骨干为核心,吸纳青年职工参与,围绕生产中的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二是建立“创新示范工作室”,为技术创新带头人提供研发场地和设备支持,鼓励其在技术革新、工艺改进、设备改造等方面大胆探索;三是强化激励措施,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将创新成果与职称晋升、薪酬待遇挂钩,让“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聚焦生产难题,推动创新成果落地

公司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搞创新,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制盐车间在行业内首创“罐内料液自动取样器”技术,成功研发“食盐干燥系统进料装置”“盐浆增稠器自动称重控制”等多项专利;成品车间技术人员改造小袋盐包装传输托辊机位,解决了机械手抓取速度过慢导致的堵包问题;设计储盐罐料位计传感器与软件编程控制系统,实现储盐量自动控制;研发智能温控热打码机,保证产品包装打码稳定性;优化码垛系统,大幅提升仓储容量和发货效率。

自2020年以来,公司累计取得12项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明专利进入审核阶段,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环节,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更推动企业向“科技盐企”转型。

(三)节约成本开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创新不仅要“提效”,更要“降本”。四川顺城盐化公司鼓励职工从“降本增效”角度开展创新,以小投入实现大效益。例如,热电车间钳工班维修骨干自主设计组装“反渗透RO膜离线清洗装置”,替代以往的外请外协服务,每年为公司节约费用3万元;制盐车间通过优化冷凝水回流系统、实现离心机“无人化”运转,降低了能耗和人工成本。这些“接地气”的创新成果,既体现了产业工人的智慧,也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善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四川顺城盐化公司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要做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以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忠诚之基;必须完善制度保障,以多元化通道畅通成长之路;必须激发创新活力,以成果转化释放人才价值;必须聚焦职工需求,以平台搭建赋能干事创业。

下一步,四川顺城盐化公司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作用,为川盐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深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四川南充顺城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实践探索

来源:川盐集团 时间:2025年09月16日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不断壮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作为国有企业,四川南充顺城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顺城盐化公司”)近年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探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在破解人才难题、激发队伍活力、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直面发展难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现实紧迫性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职工队伍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20年之前,四川顺城盐化公司面临着严峻的职工队伍老龄化问题:46-59岁人员占比高达74%,35-45岁人员占比仅14.2%,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不足12%。随着2020—2025年退休高峰期的到来,公司每年将有10余名职工退休,人员补充压力陡增。

为缓解人员缺口,公司于2020年、2022年先后开展两批招聘,共吸纳55名新职工,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人员结构。但新的问题随之显现:中层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专业技术人员、中层干部等后备力量出现断档,新入职职工尚需时间成长成熟,难以快速填补岗位空缺。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青年职工培养、强化队伍梯队建设,成为四川顺城盐化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筑牢思想根基:以思想政治引领打造忠诚队伍

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职工力量、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四川顺城盐化公司始终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全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引导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企业认同,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以主题活动厚植理想信念

公司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各类文化活动,让青年职工在参与中受教育、明方向。一是开展专题学习,组织百年党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邀请专家解读政策、分享感悟,帮助职工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二是举办特色活动,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爱党爱国”情景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职工参加“强企兴企,请党放心”文艺演出,以生动鲜活的形式激发职工的爱国爱企情怀;三是强化价值引领,通过活动让青年职工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以企业文化凝聚发展共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凝聚职工的精神纽带。四川顺城盐化公司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发展出发,着力打造具有盐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一是提炼企业精神,总结公司发展历程中的奋斗故事和价值理念,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并印发至每位职工,以“敬业、创新、务实、担当”的企业精神规范职工行为;二是建设文化载体,梳理南充1900多年的盐业历史和公司近60年的发展历程,按“过去、现在、将来”的逻辑建设公司文化陈列室,拍摄《盐自天成》企业宣传片,全面呈现盐业历史、企业沿革、技术实力、荣誉成果及未来规划,让职工在了解历史中增强归属感;三是推动文化落地,通过班前会、文化讲座、主题党日等形式,让企业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引导职工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三)以“双向培养”强化组织凝聚力

公司坚持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施“双向培养”工程:一方面,把生产经营骨干、技术能手吸引到党组织中来,通过党课学习、谈心谈话、实践锻炼,提升其政治素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另一方面,把党员培养成生产骨干,优先安排党员参与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双向培养”,不仅壮大了党员队伍,更增强了党在职工群体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党员带头干、职工跟着干”的良好氛围。

搭建成长阶梯:以多元化平台助力青年职工成才

四川顺城盐化公司深知,只有为职工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才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公司围绕“让每一位职工都有成长空间、每一分付出都有回报”的目标,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从制度保障、人才引进、职业规划、学习平台四个维度,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铺路搭桥。

(一)完善制度保障,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制度是人才培养的“压舱石”。近年来,公司先后出台《关于推行现场班会建设的意见》《薪酬管理实施细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员工继续教育激励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构建“多通道、能上能下”的职业发展体系。

公司打破以往单一的行政级别晋升机制,为职工开辟四条核心上升通道:一是行政职位通道,供具备管理能力的职工晋升;二是技术职称通道,支持职工申报中级、高级职称;三是学历提升通道,鼓励职工攻读在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四是技能等级通道,推动职工考取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同时,建立“通道与待遇挂钩”机制:高级职称、高级技师对应中层副职待遇,研究生学历初始定级对应行政调度待遇,中级职称、技师对应行政值长待遇。制度的明确性让职工“有目标、有奔头”,引导职工主动向专业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为企业打造稳定的人才梯队。

(二)实施“外引内育”,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公司坚持“开门引才”与“内部育才”相结合,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园招聘,瞄准制盐、热动、地质、应用化学、机械电气及自动化控制等企业急需专业,从高校选聘优秀毕业生,近年共吸纳55名新职工,其中本科26人、硕士研究生4人,有效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内部培养,通过“压担子、传帮带”帮助青年职工快速成长。公司定期组织新入职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由用人部门负责人和公司领导分享工作经验、提出成长要求;要求各车间落实“导师带徒”制度,安排技术骨干、老职工与青年职工结对,手把手传授业务技能;鼓励青年职工参与车间日常事务处理,让专业带头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职工尽快转变角色、熟悉业务,成长为车间的“参谋助手”。

(三)定制职业规划,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位青年职工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在职工入职后,人力资源部门联合用人部门通过谈心谈话、能力测评,全面了解职工的个人特点、兴趣特长和职业需求,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为职工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例如,对技术型职工,重点规划其技能等级提升、技术攻关方向;对管理型职工,侧重培养其组织协调、统筹规划能力。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公司定期与职工沟通,根据职工成长情况和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计划,确保人才培养“有方向、有重点”,既帮助职工实现个人价值,又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

(四)搭建学习平台,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公司以“倡导终身学习”为理念,为职工搭建多层次学习平台。一是提供外出研修机会,推荐技术创新带头人参加省级创新研修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外部培训机构参加技能提升班,让职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二是建设“职工书屋”,订阅制盐、机械、电气等领域的专业期刊,购置前沿技术书籍,开通专业知识数据库会员,为职工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三是推动“以赛促学”,组织职工参加特种操作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证等考试取证,定期开展车间技能练兵活动,并鼓励职工参与各级各类岗位技能比赛,以竞赛激发职工学习热情,提升职业技能;四是强化实践学习,安排职工参与技术改造、设备维护等项目,让职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激活创新动能:以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产业工人队伍价值的重要体现。四川顺城盐化公司积极引导职工投身技术攻关和创新实践,围绕生产设备优化、工艺改进、质量提升等关键领域,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完善创新机制,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公司出台《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实施和激励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为创新提供保障。一是组建创新团队,以技术骨干为核心,吸纳青年职工参与,围绕生产中的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二是建立“创新示范工作室”,为技术创新带头人提供研发场地和设备支持,鼓励其在技术革新、工艺改进、设备改造等方面大胆探索;三是强化激励措施,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将创新成果与职称晋升、薪酬待遇挂钩,让“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聚焦生产难题,推动创新成果落地

公司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搞创新,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制盐车间在行业内首创“罐内料液自动取样器”技术,成功研发“食盐干燥系统进料装置”“盐浆增稠器自动称重控制”等多项专利;成品车间技术人员改造小袋盐包装传输托辊机位,解决了机械手抓取速度过慢导致的堵包问题;设计储盐罐料位计传感器与软件编程控制系统,实现储盐量自动控制;研发智能温控热打码机,保证产品包装打码稳定性;优化码垛系统,大幅提升仓储容量和发货效率。

自2020年以来,公司累计取得12项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明专利进入审核阶段,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环节,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更推动企业向“科技盐企”转型。

(三)节约成本开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创新不仅要“提效”,更要“降本”。四川顺城盐化公司鼓励职工从“降本增效”角度开展创新,以小投入实现大效益。例如,热电车间钳工班维修骨干自主设计组装“反渗透RO膜离线清洗装置”,替代以往的外请外协服务,每年为公司节约费用3万元;制盐车间通过优化冷凝水回流系统、实现离心机“无人化”运转,降低了能耗和人工成本。这些“接地气”的创新成果,既体现了产业工人的智慧,也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善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四川顺城盐化公司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要做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以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忠诚之基;必须完善制度保障,以多元化通道畅通成长之路;必须激发创新活力,以成果转化释放人才价值;必须聚焦职工需求,以平台搭建赋能干事创业。

下一步,四川顺城盐化公司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作用,为川盐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