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四川林业集团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结构调整、激发内生动能、严守风险底线。截至目前,公司资产总额、净资产较2023年初分别增长8.7%、31.3%,资产负债率下降5.2%,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升40%,初步形成战略引领更加有力、产业布局更加优化、运营管理更加规范、竞争能力更加凸显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做好集中统一监管,谋划深化改革“新篇章”
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加快推动划转企业从“整合”走向“融合”。一是承接好省级林业经营性国有资产,做好集中统一监管“后半篇”文章。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完成省林草局直接管理7户脱钩企业以及5户部分保留企业股权划转,大力开展企业治理能力建设,厘清边界、优化流程,制定权责清单,系统完善重大决策机制,累计制发制度120余项,持续推进制度融入、管理融入、文化融入,初步构建资产集中、资源集约、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二是突出战略引领,谋篇布局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立足发展新起点,制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1+4”方案,锚定功能型国有企业定位,夯实天然林保护功能性业务发展根基,推动资产经营、生态工程、生态产业等竞争性业务发展壮大,以市场为导向,搭建主营业务“四梁八柱”,积极拓展森林经营、生物科技、商贸物流等市场化业务,实现“输血”生存向市场化“造血”发展转变,公司市场化业务占比从44.8%提升至81.5%。三是有效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企业稳定发展坚实基础。稳妥解决下属企业存续三十年之久的4100余户自然人股权问题,妥善处理620余户棚改房办证问题,系统化构建项目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化解疑难纠纷案件37件,避损、挽损约2亿元。
二、推动结构优化调整,激活内生发展“新动能”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大力实施业务和管理结构优化调整。一是聚焦主业,下好优化布局“先手棋”。稳步推进公司专业化整合,通过无偿划转、委托管理等方式整合下属20户产业相近、业务相关的企业,生态工程、储备林、林产品贸易和建筑模架板块专业化整合初见成效,实现公司旗下14户租赁公司、10.8万吨模架物资集中管理、一体经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营业总收入中占比从48%提升至88%。二是瘦体健身,打好层级压减“主动仗”。大力开展管理层级压减,通过提级管理、清算注销等措施压减法人30户,压减比例达39%,运营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三是多措并举,出好资产盘活“组合拳”。深挖资产潜力,采用“开发一批”“剥离一批”“出租出让一批”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一批“沉睡资产”转变成“增收活水”,通过作价入股与央企合作盘活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大沙坝80亩存量土地,累计盘活存量资产、项目46个,收回资金约2.06亿元。
三、抢抓国省重大战略机遇,点燃转型升级“新引擎”
坚持总体定位,抢抓机遇,奋力担当全省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一是担好全省林草生态安全“守护人”。扎根一线担当森林管护责任,管护区域遍布全省12个市州22个县区,常年管护国有林地、大熊猫国家公园超2500万亩,造林营林2000万亩,2023年公司荣获省政府“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集体”表彰。二是当好林草生态建设“主力军”。围绕全省生态建设需求,整合专业人才队伍、苗木草种培育资源,打造林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物资供应一体化服务品牌,积极参与地方“双重”“山水”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改革实施以来建设林草生态工程项目59个,签约合同金额达54亿元。三是做好林草生态产业“引领者”。抢抓“森林四库”、国家储备林建设机遇,组建储备林公司,落地盐源、剑阁国储林项目,取得广元首本国储林林地经营权证,交出林权改革“新答卷”;切入特种养殖新赛道,组建生物科技公司,积极布局“保研用养”一体化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组林贸公司,打造“川林好物”贸易体系,构建“一中心三基地”业务架构,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加快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