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近日,一场狂风暴雨突袭宜宾高新区。12.5米/秒的六级狂风裹挟着倾盆大雨,瞬间将城市置于严峻考验之中。面对这场“突击考试”,川煤集团鼎能路桥公司高新区市政管养项目团队,一群身着橙色工作服长年奋战在一线的养护人,闻“汛”而动,48小时连续奋战,用行动写下答案。
雨夜疾行:险情就是命令
下午5点,项目负责人熊飞紧盯气象预警,一个电话直达绿化主管兰斌:“全员备勤,隐患点盯死!”电话那头,兰斌已经在去高捷大道的路上:“放心,队伍马上到!”抢险序幕就此拉开。
高捷大道,狂风掀翻了临时红绿灯。兰斌第一个冲进暴雨,弓背咬牙,用肩膀顶起浸满水的沉重灯座。雨水顺着领口灌进衣服,贴在背上冰凉,可他咬着牙没松劲——这盏灯亮起来,晚高峰的车流就有了方向。灯立稳了,他抹了把脸上的泥水,又奔向积水深处:“去看看雨水篦口!”
工程助理彭林赶到时,雨水篦口已被落叶塑料袋堵死,积水深达20厘米。“等不及找工具了!”他蹲身脱掉鞋袜,光脚踏进冰冷浑浊的水中,碎石硌脚也顾不上。绿化班吴友友紧随其后,两人徒手在淤泥中奋力抠拽堵塞物。近两小时的浸泡,9名队员配合默契,直到最后一个篦口畅通。彭林套上灌满泥水的鞋子,每走一步都“咕叽”作响,“路通了比什么都强,”他笑着踩了踩地面,“这点泥不算事。”
雨停夜至,新考验降临: 一曼大道路灯灯罩碎裂,玻璃碴遍布路面。电工李国华带着环卫工罗朝树等3人火速赶到。警戒带迅速拉开,他们打着手电,或徒手捡拾大块玻璃,或细心清扫碎渣。深夜10点,11处碎片清理完毕,李国华才在工作群里发了张照片,照片中路面干干净净,只有警戒带的反光条在夜里亮着,他和罗朝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裤脚还滴着汗水。
这一夜,兰斌的嗓子喊哑了,彭林的鞋泡胀了,李国华的手电换了两回电池……他们的“答卷”,写在退去的积水里、移走的倒树旁、扫净的碎玻璃上。衣服从里到外湿了个透,贴在身上又冷又沉,没人说一句累。
晨曦攻坚:汗水铸就通途
“明早全员到岗,清淤扶树,一个都不能少!”熊飞深夜10点的指令掷地有声。次日晨8点,中四路伟禾园区平交道,21人整整齐齐,裤脚还沾着昨天的泥,没人问“为啥轮休还要来”。
熊飞看着眼前的队伍,声音沉稳有力:“兄弟们,昨天是突击考,今天是实战考!中四路300㎡的泥滩,最厚的有30厘米。产业大道7棵乔木倾倒,都得我们用铲清、斗车转,乔木需要人工修剪和固定,新修的路不能用机械!”他指向泥滩:“不光要干完,更要让高新区看到,鼎能的队伍,能打硬仗!”“保证完成任务!”兰斌沙哑回应,彭林挥动铁锹,吴友友拍胸脯保证:“让树重新站直!”
早上八点半,15把铁锹齐下,泥滩攻坚打响。“水车冲厚的地方!”“斗车推到这边来”兰斌的指挥声混着铁锹铲泥的“哐当”声;彭林没穿昨天的湿鞋,光脚套了双胶鞋,泥灌进鞋里,每走一步都像拖着沙袋;2名水车驾驶员也抄起铁锹,“我们也搭把手!”;环卫班长推着独轮车在泥里穿梭,车陷住了,就弯腰用手抬,裤腿上的泥浆甩到后背,像画了幅地图。11点整,最后一车泥沙被运走。三台水车接力冲洗路面,水流带走淤泥,露出干净的沥青。大家相视而笑——人人泥浆满身,脸成“花猫”,可眼里的光很亮,“这速度,给力!”
同一时间,产业大道上,吴友友带着7名绿化工在给蓝花楹“正骨”。“随车吊慢点开!”他双手紧扶树干调整角度,树皮把掌心磨得发烫也不松劲。队员们奋力培土拍实,泥浆溅脸也毫不在意。吴友友轻抚新芽,眼神坚定:“根须没断,能活!”浇水时,他特意对准树根渗透,“这样成活率高。”这是经验,更是对顽强生命的敬意。正午12点,7棵蓝花楹重新挺立,水珠从叶尖滴落,仿佛在致谢。吴友友捶着酸痛的腰,望着泥泞的工装,笑容踏实。
写在泥浆里的答卷
这场持续两天的暴雨大考,没有惊天动地,唯有平凡力量汇聚的答案。熊飞的答案是“提前部署”,一条指令调动全局;兰斌的答案是“一线指挥”,雨里顶过、泥里拼过,哑着嗓子带好兵;彭林、吴友友、李国华们的答案是“动手去干”,不讲条件,化“难”为“能”。而对鼎能路桥来说,答案是“团队能扛”——21双手攥成一个拳头,衣服沾满泥浆也没松开,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如今,宜宾高新区中四路车流通畅,产业大道乔木挺立,红绿灯安然闪烁。过往市民或许不识他们姓名,但走在干净的路上时,总会觉得“踏实”——这踏实里,藏着“路桥橙”沾满泥浆的手,藏着一家企业对“责任”的回答:所谓担当,不过是“考验来了,我们不退”;所谓团队,不过是“你往前冲,我跟着上”。而这,就是路桥公司写给宜宾高新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