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长虹绿色供应链闭环打造低碳转型新样本
来源:长虹控股集团            时间:2025年09月02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而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链则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多年来,长虹控股集团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通过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打造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体系,为行业树立了绿色发展新标杆。

长虹空调生产车间,一套套行业首创的真空环保脱脂设备正在“岗位”上运转,“低碳、高效、零废气排放”是这些设备最大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设备的投入,让长虹空调年减排温室气体CO₂的总量增加了1000吨。

长虹空调真空脱脂设备

在长虹电视的产线上,可循环周转箱替代了一次性泡沫包装,与供应商共同开发的环保材料正在广泛应用,包装废弃物大量减少。同时,长虹电视更是在源头就注入了绿色“基因”,其制定的供应商环保标准正在发挥“守门人”作用,为长虹电视严格筛选着合格的供应商。“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必须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定期披露碳足迹数据,只有符合绿色标准的供应商才能进入供应商名录。”长虹智慧显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长虹还积极协同产业链伙伴构建绿色生态圈,系统推进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终端消费及回收再生等全价值链环节的低碳转型,通过环境合规管理、绿色供应链建设、低碳生产优化、智能物流升级、环保包装迭代和资源循环体系构建等全链路减碳行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效管理升级。

以绿色采购为例,长虹依托智慧供应链平台对供应商合同进行信息化管理,优先采购符合环保标准的原材料和服务,减少有害物质使用,推动家电产业向低碳、循环方向转型。

通过深度参与绿色供应链,长虹一方面实现了效率、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助推了制造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数据显示,2024年长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比下降7.94%;水资源耗用强度降低2.33%;综合能耗强度下降0.09%。此外,长虹积极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对旗下3款冰箱(柜)和3款洗衣机开展ISO 14067碳足迹认证。

下一步,长虹将持续深入推进“双碳”目标,让全产业链协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式更好地落地实施,为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贡献“长虹智慧”。

长虹绿色供应链闭环打造低碳转型新样本

来源:长虹控股集团 时间:2025年09月02日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而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链则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多年来,长虹控股集团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通过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打造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体系,为行业树立了绿色发展新标杆。

长虹空调生产车间,一套套行业首创的真空环保脱脂设备正在“岗位”上运转,“低碳、高效、零废气排放”是这些设备最大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设备的投入,让长虹空调年减排温室气体CO₂的总量增加了1000吨。

长虹空调真空脱脂设备

在长虹电视的产线上,可循环周转箱替代了一次性泡沫包装,与供应商共同开发的环保材料正在广泛应用,包装废弃物大量减少。同时,长虹电视更是在源头就注入了绿色“基因”,其制定的供应商环保标准正在发挥“守门人”作用,为长虹电视严格筛选着合格的供应商。“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必须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定期披露碳足迹数据,只有符合绿色标准的供应商才能进入供应商名录。”长虹智慧显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长虹还积极协同产业链伙伴构建绿色生态圈,系统推进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终端消费及回收再生等全价值链环节的低碳转型,通过环境合规管理、绿色供应链建设、低碳生产优化、智能物流升级、环保包装迭代和资源循环体系构建等全链路减碳行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效管理升级。

以绿色采购为例,长虹依托智慧供应链平台对供应商合同进行信息化管理,优先采购符合环保标准的原材料和服务,减少有害物质使用,推动家电产业向低碳、循环方向转型。

通过深度参与绿色供应链,长虹一方面实现了效率、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助推了制造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数据显示,2024年长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比下降7.94%;水资源耗用强度降低2.33%;综合能耗强度下降0.09%。此外,长虹积极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对旗下3款冰箱(柜)和3款洗衣机开展ISO 14067碳足迹认证。

下一步,长虹将持续深入推进“双碳”目标,让全产业链协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式更好地落地实施,为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贡献“长虹智慧”。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