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近年来,宜宾市国资国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国资布局优化,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大力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在“守护一江清水”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宜宾样板”。截至2024年7月,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3749.65亿元,2024年1-7月全市国有企业实现营收1920.59亿元、利润总额288.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10.6%、12.3%。
一、创新国资领投模式,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聚焦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产业新赛道,创新“国资领投→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投资”新模式,推动构建绿色产业生态。一是坚持国资领投。聚焦主责主业,按照“一产业一企业”原则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以“直投+基金”方式精准投向晶硅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构建从基础材料、核心组件,到产品组装、场景应用,再到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产业链闭环。2023年市属企业完成绿色产业投资206.33亿元。二是坚持以投促引。组建市属企业基金矩阵,引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形成超700亿元的绿色基金丛林。以基金为抓手,围绕宁德时代、中材锂膜、英发德耀等链主龙头企业,延伸布局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成功引育世界500强企业14家、中国500强企业25家、上市公司60家,动力电池产业年产值破千亿,光伏产业加快建设千亿集群。三是坚持有序退出。在项目谋划阶段综合考量、提前预留国有资本安全退出通道,按照约定的投资年限、退出条件,指导国有资本通过上市、股权转让、企业回购等市场化方式,依法依规、稳步实现股权投资退出和基金份额退出,循环补充国有资本投资资金池、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推动国企焕新发展
通过工艺优化、技术改造等多种途径,推动白酒、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是创建“零碳国企”。坚持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一企一策”推动降耗减碳,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4个、省级绿色工厂9个。五粮液集团率先在白酒行业实施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制造技术绿色化率提高33.26个百分点、制造过程绿色化率提高24.92个百分点,资源环境影响度降低20.33%。丝丽雅集团加快布局新型绿色莱赛尔纤维,创新绿色原料、绿色工艺、绿色能源“三绿制造”工业体系,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率分别下降47%、94%。二是打造“数智国企”。出台市属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打造行业标杆场景、链接数字生态体系。五粮液集团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制曲创新项目获评中国轻工信息中心等单位认定的“2023年度消费品行业数字化转型先进示范案例”。天原海丰和锐自主研发的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在行业推广应用。丝丽雅集团被认定为全省“生物基纤维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三是培育“专精国企”。制定市属企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引导国企围绕主业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3户、高新技术企业26户。普什宁江聚焦精密机床研发制造,面向国家航天、航空、船舶等领域,实现高端数控机床进口替代,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四川环球绝缘子公司率先突破外伞型玻璃绝缘子创新研发并实现工业化量产,加快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特高压关键部件制造头部企业。海丝特公司运用Circulose回收浆制作的循环再生纤维素长丝、短纤产品相继投产下线,成为全球唯一使用100%回收浆实现长短丝商业化生产的企业。
三、强化资源要素赋能,夯实产业发展支撑
立足“4+4+4”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国资国企赋能,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实现优势要素集聚发力。一是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构建“1+12+N”政策体系框架,出台1个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围绕优质白酒、动力电池等4大主导产业,能源化工、轻工纺织等4大传统产业,新型储能、数字能源等4大未来产业,量身定制12个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行动计划,配套出台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等系列激励政策,增强政策联动、强化制度支撑。二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组建国有科技人才公司,设立10亿元人才基金,建成人才、团队、项目、平台“全链条一站式”综合服务载体。分类编制重点产业人才分布图谱、需求图谱、招引图谱,高水平实现精准引才、精心育才、贴心服务、科学用才。2023年引进产业领军人才945人,人才招引总数、博硕士人数同比分别增长51%、52%。三是搭建创新孵化平台。组建科教集团并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学城科创城,搭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过程创新载体,招引落地四川大学宜宾研究院等12所高校,集聚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邓中翰院士工作站等13所产研院,成立四川省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建成四川逸仙光伏产业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156个,建成各类孵化载体66家,助力宜宾市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