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改革深化破局 创新开放筑基 德阳市构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源:德阳市国资委            时间:2025年09月22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德阳市国资委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央地合作、深化机制改革等多重路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截至7月末,全市地方国企资产规模稳健增长,资产总额5480.15亿元,增长12.80%;所有者权益总额1925.12亿元,增长3.70%;营业总收入509.48亿元,增长9.69%;利润总额同比扭亏14.72%,劳动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8.90%。

优化布局,打造产业新高地

一是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德阳“3+1”主导产业,打造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平台德阳投控集团,2025年上半年,共对接项目70余个,重点推进项目17个,项目投资总额394.30亿元,计划投资金额26.90亿元。建工集团投资5.2亿元,建成国家发电设备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是国内首家具备“六电”设备性能检验检测能力的机构;依托装备制造业国家级专业质检中心,建成认证项目超1万个、参数超2万个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检测服务体系。产投集团全资控股汉兴科技,加快建设设备下料中心,成为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的核心配套供应商。二是新兴产业布局加速。发展氢能产业,与东方锅炉共同打造“德阳东方电气氢产业科技应用示范园”,成功搭建全省首套“光伏发电—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年发电量260万千瓦时,年制氢量35.6吨,该园区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布局环保科技,投运德阳生物质发电项目,年发电量预计460万千瓦时。完善产业链,收购东方凯特瑞15.7%股权,推动金河磷矿年产量提升至30万吨,以“技术+资源”模式贯通德阳磷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三是数据要素保障强化。系统推进AI技术与数据要素协同发展,自主研发AI平台并加速成果转化,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数据流通交易平台,2025年上半年引育数商62家,实现交易额2700余万元。加速构建数字化产品矩阵,深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形成涵盖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多领域的数字解决方案集群。

精准对接,构建合作新机制

一是深化央地合作。推动东方电气、东方电机等央国企与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参与、配合等方式,拓展机电安装、厂房修建、电力工程等全新业务领域。与在德央企组建合资公司4家,开展数智化产业服务平台、无极污泥发电、东汽苏桥压差发电等合作项目5个。二是优化省市联动。承办“省属国企德阳行”活动,签订合作协议1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920亿元、落地率超80%。推动德阳市与四川能投、省金控集团等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合作等领域达成合作16项,德阳(中江)燃气发电项目等已建成投产,金鑫片区城市更新等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强化区县协同。整合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德阳担保集团,总规模达10亿元。设立应急周转资金池,大幅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依托项目推进区县合作,以应急周转房项目、石亭江段水利项目等为契机,与区县实现在资金端、技术端、业务运营端等多环节的全方位合作。

强化保障,夯实发展新基础

一是构建平台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项目建设,组建创新产业技术公司及前沿产业公司,建立覆盖投前研判、投中决策、投后管理的全周期风控体系。完成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的8项深度研究以及产业备份、招商引资形势分析等4个专项研究,为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聚焦专业投资、资本放大、资源整合和风险防控“四重目标”,组建100亿元的“1+2+N”产业基金集群和20亿元的“1+N”科创基金集群。支持德阳投控集团获得大公国际、中证鹏元双AAA评级,成功推动11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德阳。三是推进数智赋能转型。与东方数科合资成立专业公司,聚焦制造企业“智改数转”,提供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强化技术攻关与场景融合,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更多标杆项目落地。年内将指导500户企业线下诊断评估,推动400户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

深化改革,激发创业新活力

一是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党建在经济工作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企业共建专项行动,突出组织共建、人才共育、活动共办、产业共促“四共”要求。率先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职资格考试,作为提任市属企业领导人员前置条件,组织2次共136人次参考。推行竞争上岗等机制,企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二是强化法人治理体系建设。强化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外部董事人才库,公开选聘16名专业人才充实到7个市属一级企业担任外部董事,全面实现董事会“外大于内”,履职效能和决策水平大幅提升。三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以利润和价值创造为核心,优化“一利五率”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经理层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行以经营业绩和综合考评为核心的“双考核”“双达标”制度。建立全市国企人力资源成本监测机制,发布国企人力成本标准值,根据企业特性定制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薪酬体系。

改革深化破局 创新开放筑基 德阳市构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源:德阳市国资委 时间:2025年09月22日

德阳市国资委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央地合作、深化机制改革等多重路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截至7月末,全市地方国企资产规模稳健增长,资产总额5480.15亿元,增长12.80%;所有者权益总额1925.12亿元,增长3.70%;营业总收入509.48亿元,增长9.69%;利润总额同比扭亏14.72%,劳动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8.90%。

优化布局,打造产业新高地

一是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德阳“3+1”主导产业,打造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平台德阳投控集团,2025年上半年,共对接项目70余个,重点推进项目17个,项目投资总额394.30亿元,计划投资金额26.90亿元。建工集团投资5.2亿元,建成国家发电设备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是国内首家具备“六电”设备性能检验检测能力的机构;依托装备制造业国家级专业质检中心,建成认证项目超1万个、参数超2万个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检测服务体系。产投集团全资控股汉兴科技,加快建设设备下料中心,成为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的核心配套供应商。二是新兴产业布局加速。发展氢能产业,与东方锅炉共同打造“德阳东方电气氢产业科技应用示范园”,成功搭建全省首套“光伏发电—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年发电量260万千瓦时,年制氢量35.6吨,该园区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布局环保科技,投运德阳生物质发电项目,年发电量预计460万千瓦时。完善产业链,收购东方凯特瑞15.7%股权,推动金河磷矿年产量提升至30万吨,以“技术+资源”模式贯通德阳磷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三是数据要素保障强化。系统推进AI技术与数据要素协同发展,自主研发AI平台并加速成果转化,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数据流通交易平台,2025年上半年引育数商62家,实现交易额2700余万元。加速构建数字化产品矩阵,深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形成涵盖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多领域的数字解决方案集群。

精准对接,构建合作新机制

一是深化央地合作。推动东方电气、东方电机等央国企与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参与、配合等方式,拓展机电安装、厂房修建、电力工程等全新业务领域。与在德央企组建合资公司4家,开展数智化产业服务平台、无极污泥发电、东汽苏桥压差发电等合作项目5个。二是优化省市联动。承办“省属国企德阳行”活动,签订合作协议1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920亿元、落地率超80%。推动德阳市与四川能投、省金控集团等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合作等领域达成合作16项,德阳(中江)燃气发电项目等已建成投产,金鑫片区城市更新等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强化区县协同。整合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德阳担保集团,总规模达10亿元。设立应急周转资金池,大幅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依托项目推进区县合作,以应急周转房项目、石亭江段水利项目等为契机,与区县实现在资金端、技术端、业务运营端等多环节的全方位合作。

强化保障,夯实发展新基础

一是构建平台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项目建设,组建创新产业技术公司及前沿产业公司,建立覆盖投前研判、投中决策、投后管理的全周期风控体系。完成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的8项深度研究以及产业备份、招商引资形势分析等4个专项研究,为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聚焦专业投资、资本放大、资源整合和风险防控“四重目标”,组建100亿元的“1+2+N”产业基金集群和20亿元的“1+N”科创基金集群。支持德阳投控集团获得大公国际、中证鹏元双AAA评级,成功推动11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德阳。三是推进数智赋能转型。与东方数科合资成立专业公司,聚焦制造企业“智改数转”,提供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强化技术攻关与场景融合,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更多标杆项目落地。年内将指导500户企业线下诊断评估,推动400户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

深化改革,激发创业新活力

一是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党建在经济工作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企业共建专项行动,突出组织共建、人才共育、活动共办、产业共促“四共”要求。率先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职资格考试,作为提任市属企业领导人员前置条件,组织2次共136人次参考。推行竞争上岗等机制,企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二是强化法人治理体系建设。强化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外部董事人才库,公开选聘16名专业人才充实到7个市属一级企业担任外部董事,全面实现董事会“外大于内”,履职效能和决策水平大幅提升。三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以利润和价值创造为核心,优化“一利五率”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经理层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行以经营业绩和综合考评为核心的“双考核”“双达标”制度。建立全市国企人力资源成本监测机制,发布国企人力成本标准值,根据企业特性定制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薪酬体系。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