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眼下,在我省交通建设、养护、运营等全生命周期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正不断融合创新,推动交通系统向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
这两天,在成南高速扩容项目蓬溪县的一处三级边坡,重载无人机正在精准吊装交安外隔离施工材料,这处边坡垂直高差近40米且施工便道狭窄,如采用人工搬运,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无人机吊装技术则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施工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蜀道集团四川路桥交通工程公司副总经理 杨锋:100T重载无人机最大载重可达85公斤,能够轻松完成隔离栅、立柱等交通安全设施材料的吊装作业,单次往返仅需2分钟,单班作业效率相比人工提升了5倍。此外,无人机还能实现精准投送,减少了材料损耗和二次搬运的需求。
无人机低空作业助力高速建设的同时,在我省,AI技术也已赋能多类型道路的养护工作,比如,路面体检车就搭载了一套“双目视觉道路智能检测系统”,可自动精准采集公路路面出现的坑槽、裂缝、标线破损、桥梁伸缩缝损坏等病害,并同步识别、一键生成智能分析报告。可广泛应用于各级道路路面技术状况的检测应用。
四川蜀道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副部长 林志豪:产品能在120km/h时速下实现对道路路面二维、三维数据的实时采集,数据精准度达到1毫米,病害综合识别准度达94%,路面数据信息识别速度达到160km/h,较传统人工处置速度提升约48倍。产品系统性的解决了路面检测精准度不足及时效性差等瓶颈问题,将传统的“人工+机械”的检测方式提升为“全链AI”监测方式。
目前,双目产品已在成渝高速、成雅高速、成乐高速等持续开展常态化检测应用,累计服务里程约4000公里。
此外,“长了脚”的智能交通锥机器人也正在雅康高速探索测试。当发生交通事故、施工维护或突发情况时,机器人能够快速出动,自动设置隔离区域、引导车流改道,避免二次事故发生。它特别适用于夜间、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以及交通繁忙和人工操作风险较高的复杂地形。
蜀道集团四川路桥交通工程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 姚杰:智能交通锥机器人配备了高精度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在收到工作人员发出的指令后,能自主导航至指定位置,机器人还支持编队作业和多台协同作业,目前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事故高发路段、交通繁忙区域和隧道的应急管理场景。
记者从交通运输厅获悉,接下来,我省将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输服务等领域创新应用。到2027年,力争形成15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发展进入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