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国企榜样丨四川省劳动模范姜新:做厨师是有未来的
来源:四川旅投集团            时间:2025年06月25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劳模名片】

2025年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2023年荣获“四川工匠”称号

2022年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现任四川省人民政府金牛宾馆餐饮部厨师长

5月7日,金牛宾馆大礼堂的灯光柔和而庄重,姜新端坐在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台下,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绶带边缘,眼眶微热。当全场掌声雷动,他恍惚间听见二十年前初进金牛宾馆东园时,菜刀落在砧板上的笃笃清响,伴着掌声见证此刻。彼时的他,还只是一名粗加工厨师。“做厨师是有未来的”,这句曾被无数同行质疑的信念,如今已成为他职业生涯最坚实的注脚。姜新的故事不仅是一名厨师的个人奋斗史,更是对“劳模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无薪学艺,下“笨功夫”

2006年,从四川烹专(现四川旅游学院)毕业的姜新,实习期满后,作为唯一留任的实习生,被分配到金牛宾馆东园,负责最基础的粗加工工作。

他深知,若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必须掌握更多技能。金牛宾馆当时以会议型自助餐和婚寿宴为主,尚未设中西式自助餐和零点菜系。于是,他开启了长达两年的“偷师”苦旅,每逢休假便蹬着自行车,去其他酒店无偿帮工学艺。“学完回来干活,思维明显比别人活络些。”于他而言,厨师的功夫不仅在灶台的方寸之间,更在眼界和积累。

这份旁人眼里的“笨功夫”,他咬牙坚持了两年,风雨无阻,全年无休。“两年骑坏了三辆自行车,吃的苦比别人五年还多,但我很感谢那时的自己。”他像一块永不餍足的海绵,疯狂汲取行业养分,不仅掌握了中西餐融合的微妙窍门,更为日后创新川菜打牢基础。

2008年,金牛宾馆举办烹饪技能大赛,他一鸣惊人,将传统菜冠军与创新菜亚军双双收入囊中,让领导记住了这个“外省来的小姜”。两年后,宾馆成立“园中园餐厅”,年仅26岁的他便被委以重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厨师长。

采访中,“勤奋好学”四个字被他反复提及。这朴素的信条,如同当年车轮碾过的印记,深深烙在他每一步成长轨迹里。

国宴背后,毫厘追求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姜新迎来了职业生涯最为严峻的考验——负责国宴的全流程餐食管理。“七国元首齐聚成都,如此高规格的接待,容不得半点差池。”时至今日忆起,他仍觉心弦紧绷。

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在“少油、少麻、少辣”的要求下,守住川菜的地道风味?如何周全考量多民族及宗教的饮食习惯与禁忌?如何确保每位贵宾入口的每一道菜,温度都精准维持在70℃到80℃之间?如何将餐食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

“记得刚入行时,师傅告诉我一句话——关关难过关关过。干就是了!”

他带领团队提前与外交团队深度沟通,细究每位宾客的饮食偏好。甄选时令地标食材精心烹制,结合宾客需求反复调试改良,并深挖每道菜肴背后蕴藏的历史渊源与地域故事。以“四川八景”为灵感定制专属餐具,确保每一道菜的摆盘艺术与餐具的意境纹样丝丝入扣。一个月内利用所有午休和下班时间,演练分餐、传送流程近百次,确保服务环节无缝衔接,只为让42位贵宾品尝到最适宜温度的菜品。

细节更是被推演到毫厘之间。他们反复校准餐盘直径、边沿宽度、中心凹陷的深度与弧度。“冷盘、头盘、垫盘、看盘,层层叠叠。盘子的角度稍低,服务人员的手伸不进。盘子之间稍有碰撞,声响便不合时宜。”为此,他们专门定制了薄仅数毫米的皮垫,确保盘盏叠加时无声且稳固。

最终,这场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国宴,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誉,也铸就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这种毫厘间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工匠精神”在他身上最精微的呈现。

后厨传灯,薪火不息

在金牛宾馆,姜新的团队年年被评为“先进班组”。他深谙管理之道——一位优秀的厨师长,不仅得是技艺的集大成者,更需是团队的灵魂舵手。“毕竟个人英雄不长久,团队强大才能创造恒久价值。”

上任伊始,他便立下规矩:毫无保留的“传帮带”。“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觉得这是瞎扯,教会徒弟恰恰是解放师傅”。他手把手教新人切配、调味,建立标准化流程。 每一道菜从研发到出品,诸如刀工粗细,味道浓淡、色泽明暗等细微之处,他都会与厨师反复沟通确认。菜单发出时,总不忘在群里细致备注:“某某菜特麻特辣”“有些菜拿不准的必须打电话给我。”

标准的制定绝非闭门造车。他会依据宾客口味偏好设计基础菜单,顺应时令节气搭配新鲜食材,并通过反复实操,用感官经验校准改良。“比如甲方对牛肉的指导克数是110克,但我们实践发现,这个分量会让宾客无法品尝后续佳肴,于是先调整到75克,最终精确定位到65克。这样既能保证味蕾的满足感,留有空间品味余韵,成品也符合宴席的审美要求。”

他至今仍感念带自己入行的老师傅,如今也如此培养新人。不仅教他们手艺,更时常鼓励他们“做厨师不能只盯着锅铲,要学做一个眼中有全局的管理者”“徒弟得了奖,我会买礼物庆祝。他们犯错,我也会严厉批评。”在他看来,团队的凝聚力来自彼此真诚的情感联结,“大伙儿相互撑腰,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道路崎岖,未来光明

如今的姜新,已获多项省级荣誉,但他从未曾停下脚步。“下一步,我想争当全国劳模。”说这话时,他眼里跳跃的光芒,依稀是二十年前那个蹬着自行车穿梭于街巷、如饥似渴求学的少年模样。

他的故事里没有奇迹,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从骑坏三辆自行车的懵懂学徒,到独当一面的厨师长。从会议自助餐的幕后粗加工,到国宴舞台的极致呈现。从一个人的拼搏,到带领团队共同成长。“很多人觉得厨师没前途。但你看,我们班41个同学,现在只剩3个还在做厨师。可这3人,都做得很好”,他顿了顿,笑道:“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急不得。就像那锅好汤,得慢慢煨,才能出真味。”

在这条升腾着烟火气的道路上,未来从不缥缈遥远——它就在每一次刀起刀落间,在每一滴汗水坠落时,在每一个被点亮的眼神里。他身后,更多年轻厨师正沿着他走过的路,坚定前行——因为他们相信,做厨师,真的有未来。

国企榜样丨四川省劳动模范姜新:做厨师是有未来的

来源:四川旅投集团 时间:2025年06月25日

【劳模名片】

2025年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2023年荣获“四川工匠”称号

2022年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现任四川省人民政府金牛宾馆餐饮部厨师长

5月7日,金牛宾馆大礼堂的灯光柔和而庄重,姜新端坐在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台下,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绶带边缘,眼眶微热。当全场掌声雷动,他恍惚间听见二十年前初进金牛宾馆东园时,菜刀落在砧板上的笃笃清响,伴着掌声见证此刻。彼时的他,还只是一名粗加工厨师。“做厨师是有未来的”,这句曾被无数同行质疑的信念,如今已成为他职业生涯最坚实的注脚。姜新的故事不仅是一名厨师的个人奋斗史,更是对“劳模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无薪学艺,下“笨功夫”

2006年,从四川烹专(现四川旅游学院)毕业的姜新,实习期满后,作为唯一留任的实习生,被分配到金牛宾馆东园,负责最基础的粗加工工作。

他深知,若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必须掌握更多技能。金牛宾馆当时以会议型自助餐和婚寿宴为主,尚未设中西式自助餐和零点菜系。于是,他开启了长达两年的“偷师”苦旅,每逢休假便蹬着自行车,去其他酒店无偿帮工学艺。“学完回来干活,思维明显比别人活络些。”于他而言,厨师的功夫不仅在灶台的方寸之间,更在眼界和积累。

这份旁人眼里的“笨功夫”,他咬牙坚持了两年,风雨无阻,全年无休。“两年骑坏了三辆自行车,吃的苦比别人五年还多,但我很感谢那时的自己。”他像一块永不餍足的海绵,疯狂汲取行业养分,不仅掌握了中西餐融合的微妙窍门,更为日后创新川菜打牢基础。

2008年,金牛宾馆举办烹饪技能大赛,他一鸣惊人,将传统菜冠军与创新菜亚军双双收入囊中,让领导记住了这个“外省来的小姜”。两年后,宾馆成立“园中园餐厅”,年仅26岁的他便被委以重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厨师长。

采访中,“勤奋好学”四个字被他反复提及。这朴素的信条,如同当年车轮碾过的印记,深深烙在他每一步成长轨迹里。

国宴背后,毫厘追求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姜新迎来了职业生涯最为严峻的考验——负责国宴的全流程餐食管理。“七国元首齐聚成都,如此高规格的接待,容不得半点差池。”时至今日忆起,他仍觉心弦紧绷。

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在“少油、少麻、少辣”的要求下,守住川菜的地道风味?如何周全考量多民族及宗教的饮食习惯与禁忌?如何确保每位贵宾入口的每一道菜,温度都精准维持在70℃到80℃之间?如何将餐食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

“记得刚入行时,师傅告诉我一句话——关关难过关关过。干就是了!”

他带领团队提前与外交团队深度沟通,细究每位宾客的饮食偏好。甄选时令地标食材精心烹制,结合宾客需求反复调试改良,并深挖每道菜肴背后蕴藏的历史渊源与地域故事。以“四川八景”为灵感定制专属餐具,确保每一道菜的摆盘艺术与餐具的意境纹样丝丝入扣。一个月内利用所有午休和下班时间,演练分餐、传送流程近百次,确保服务环节无缝衔接,只为让42位贵宾品尝到最适宜温度的菜品。

细节更是被推演到毫厘之间。他们反复校准餐盘直径、边沿宽度、中心凹陷的深度与弧度。“冷盘、头盘、垫盘、看盘,层层叠叠。盘子的角度稍低,服务人员的手伸不进。盘子之间稍有碰撞,声响便不合时宜。”为此,他们专门定制了薄仅数毫米的皮垫,确保盘盏叠加时无声且稳固。

最终,这场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国宴,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誉,也铸就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这种毫厘间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工匠精神”在他身上最精微的呈现。

后厨传灯,薪火不息

在金牛宾馆,姜新的团队年年被评为“先进班组”。他深谙管理之道——一位优秀的厨师长,不仅得是技艺的集大成者,更需是团队的灵魂舵手。“毕竟个人英雄不长久,团队强大才能创造恒久价值。”

上任伊始,他便立下规矩:毫无保留的“传帮带”。“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觉得这是瞎扯,教会徒弟恰恰是解放师傅”。他手把手教新人切配、调味,建立标准化流程。 每一道菜从研发到出品,诸如刀工粗细,味道浓淡、色泽明暗等细微之处,他都会与厨师反复沟通确认。菜单发出时,总不忘在群里细致备注:“某某菜特麻特辣”“有些菜拿不准的必须打电话给我。”

标准的制定绝非闭门造车。他会依据宾客口味偏好设计基础菜单,顺应时令节气搭配新鲜食材,并通过反复实操,用感官经验校准改良。“比如甲方对牛肉的指导克数是110克,但我们实践发现,这个分量会让宾客无法品尝后续佳肴,于是先调整到75克,最终精确定位到65克。这样既能保证味蕾的满足感,留有空间品味余韵,成品也符合宴席的审美要求。”

他至今仍感念带自己入行的老师傅,如今也如此培养新人。不仅教他们手艺,更时常鼓励他们“做厨师不能只盯着锅铲,要学做一个眼中有全局的管理者”“徒弟得了奖,我会买礼物庆祝。他们犯错,我也会严厉批评。”在他看来,团队的凝聚力来自彼此真诚的情感联结,“大伙儿相互撑腰,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道路崎岖,未来光明

如今的姜新,已获多项省级荣誉,但他从未曾停下脚步。“下一步,我想争当全国劳模。”说这话时,他眼里跳跃的光芒,依稀是二十年前那个蹬着自行车穿梭于街巷、如饥似渴求学的少年模样。

他的故事里没有奇迹,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从骑坏三辆自行车的懵懂学徒,到独当一面的厨师长。从会议自助餐的幕后粗加工,到国宴舞台的极致呈现。从一个人的拼搏,到带领团队共同成长。“很多人觉得厨师没前途。但你看,我们班41个同学,现在只剩3个还在做厨师。可这3人,都做得很好”,他顿了顿,笑道:“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急不得。就像那锅好汤,得慢慢煨,才能出真味。”

在这条升腾着烟火气的道路上,未来从不缥缈遥远——它就在每一次刀起刀落间,在每一滴汗水坠落时,在每一个被点亮的眼神里。他身后,更多年轻厨师正沿着他走过的路,坚定前行——因为他们相信,做厨师,真的有未来。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微信/微博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