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日历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便民服务日历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聚智未来:一场关于磁浮交通的“真空”对话——第五届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国际学术论坛侧记
来源:中铁二十三局            时间:2025年11月24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25年11月15日,初冬的微雨中,涌动着一股热流——由中铁二十三局、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国际学术论坛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瑞典、荷兰、德国、西班牙等国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聚焦未来产业,共谋超高速/管道磁浮技术的创新发展”的未来图景。

这场论坛,不仅是一次前沿技术的深度碰撞,更是中铁二十三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部署要求,落实中国铁建“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落子。

磁浮之外:一种执着与远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一重大部署,为中央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作为中国铁建旗下骨干企业,中铁二十三局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全局。多年来,企业深耕磁浮交通领域,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高、中低速磁悬浮轨道梁专利技术并具备完整施工经验的企业。从世界首条商业高速磁浮线,到中国首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运营线,再到全球首条磁浮旅游专线,每一次突破背后,都是对“不可能”的挑战,也是对“标准答案”之外路径的探索。如今,面对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这一全球科技制高点,中铁二十三局再次挺膺担当——联合西南交大等顶尖力量共建“磁浮技术联合实验室”,深度参与“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建设,全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创新链条。

这种执着,早已超越了单一工程或技术范畴,升华为一种企业基因——以问题为导向,以未来为坐标,在战新领域开路,在技术空白处着墨。正如中铁二十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鹏在致辞中所说:“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凝聚智慧和力量,共同助力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正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有力的响应,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抢占未来交通产业竞争制高点。

平台之上:从工程实践到创新策源

在国务院国资委强调“推动中央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背景下,中铁二十三局正着力将磁浮从一项工程技术升华为一种企业精神:敢闯“无人区”的勇气、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协同攻坚的格局、面向未来的视野。

论坛期间,“磁浮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平台整合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制造企业装备能力、工程单位实践经验与资本运营资源,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部件验证到工程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标志着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创新生态,探索央企牵头、多元协同、开放共享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正从“建造者”向“创新策源地”跃迁。

而1600米长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现场观摩,更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中国在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领域的硬核实力。最低气压0.005atm、最高试验速度1500km/h——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正在落地的国家科研重器。中铁二十三局不仅参与建设,更深度融入其技术路线设计与工程化验证全过程。这背后,正是“跳出磁浮看磁浮精神”的体现,磁浮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未来交通形态的桥梁;技术创新不是孤立行为,而是系统性、生态化的长期投入;更是“磁浮精神”的生动诠释:敢为人先、久久为功、协同共进。

精神之光:点亮品牌,赋能转型

“磁浮精神”是什么?是高温超导悬浮下的毫米级精度,是真空管道中的极限气密控制,更是无数工程师在图纸与工地之间反复打磨的耐心与信念。它不囿于轨道梁的几何形状,也不止于速度数字的刷新,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敢于定义新赛道,勇于构建新生态,善于把“冷门”做成“高地”。它不仅是速度的象征,更是改革的勇气、创新的自觉与担当的底色。

“磁浮先锋”品牌的形成,源于十余年如一日在磁浮轨道工程领域的深耕与突破,是技术积累、工程实践与战略远见共同淬炼的成果。早在2000年初参与上海磁浮示范线建设时,中铁二十三局便以“毫米级精度”的轨道梁制造能力赢得行业认可,奠定了在高速磁浮领域的技术口碑。此后,企业持续领跑中低速磁浮市场:作为长沙磁浮快线的核心参建单位,首次实现国产化轨道梁批量预制与高精度架设;在清远磁浮旅游专线项目中,创新采用轻量化、景观融合型轨道结构,拓展了磁浮交通的应用场景。当前,中铁二十三局正从传统施工企业向新型科技型企业转型。这一转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扎根于企业在磁浮轨道工程领域十余年如一日的技术沉淀与工程实践。“十四五”期间,坚持将磁浮技术延伸至国家战略新兴领域。一方面,依托高温超导、常导高速磁浮等多技术路线并行研发,完成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梁、商业航天电磁发射轨道系统等前沿工程验证;另一方面,依托此次论坛及联合实验室的设立,推动工程实践的系统集成与战略升维——以磁浮轨道为原点,撬动品牌升级与文化重塑,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顺利完成商业航天电磁发射一期试验验证平台轨道分系统建设,成功将超导磁悬浮与电磁推进技术应用于航天发射场景;同时,依托“装配式高速磁浮轨道梁”等自主专利技术,推动轨道结构向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升级。这些实践不仅夯实了企业在高端轨道工程领域的“护城河”,更成为其布局真空管道超高速交通、商业航天发射等未来产业的战略支点。推动实现从单一建造向“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实施+标准输出”一体化产业生态的跃迁,真正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向新之行:不止于磁浮,以创新致远

通过高水平学术交流、国际化合作网络与标志性科研平台,企业不仅展示了领先的技术实力,更传递了一种深层的价值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只是设备或专利,而是持续创新的精神内核——既包括技术的突破,也涵盖机制革新、组织优化与效率变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撬动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以全面创新致远未来。

当嘉宾们站在1600米试验线旁,仰望那根穿越云雾的真空管道时,他们看到的或许不只是钢铁与真空的结合,更是一个民族对速度、效率与未来的不懈追求。而对中铁二十三局而言,在磁浮领域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与担当。磁浮早已超越一项业务,成为企业精神的象征——执着、前瞻、开放、协同。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应用场景如何拓展,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对超高速磁浮技术的攻坚克难中,更渗透在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推动设计院经营体系重构,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关系,实现营收结构优化、回款效率显著提升;成都分公司率先试点“三项改革”,通过责权利统一、绩效强挂钩、资源精准配置,激发内生动力;强化产业工人队伍转型,从系统化培训、多岗位轮岗到技能认证体系建设,打通“蓝领”向“新质劳动者”的成长通道,为高端制造与智能运维夯实人力根基。

从仰望到并肩,从追赶到引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中铁二十三局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决落实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铁建的决策部署,持续深耕未来交通前沿赛道。坚持把“磁浮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真正的创新,从不止步于既定轨道;真正的品牌,终将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聚智未来:一场关于磁浮交通的“真空”对话——第五届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国际学术论坛侧记

来源:中铁二十三局 时间:2025年11月24日

2025年11月15日,初冬的微雨中,涌动着一股热流——由中铁二十三局、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国际学术论坛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瑞典、荷兰、德国、西班牙等国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聚焦未来产业,共谋超高速/管道磁浮技术的创新发展”的未来图景。

这场论坛,不仅是一次前沿技术的深度碰撞,更是中铁二十三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部署要求,落实中国铁建“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落子。

磁浮之外:一种执着与远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一重大部署,为中央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作为中国铁建旗下骨干企业,中铁二十三局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全局。多年来,企业深耕磁浮交通领域,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高、中低速磁悬浮轨道梁专利技术并具备完整施工经验的企业。从世界首条商业高速磁浮线,到中国首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运营线,再到全球首条磁浮旅游专线,每一次突破背后,都是对“不可能”的挑战,也是对“标准答案”之外路径的探索。如今,面对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这一全球科技制高点,中铁二十三局再次挺膺担当——联合西南交大等顶尖力量共建“磁浮技术联合实验室”,深度参与“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建设,全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创新链条。

这种执着,早已超越了单一工程或技术范畴,升华为一种企业基因——以问题为导向,以未来为坐标,在战新领域开路,在技术空白处着墨。正如中铁二十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鹏在致辞中所说:“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凝聚智慧和力量,共同助力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正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有力的响应,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抢占未来交通产业竞争制高点。

平台之上:从工程实践到创新策源

在国务院国资委强调“推动中央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背景下,中铁二十三局正着力将磁浮从一项工程技术升华为一种企业精神:敢闯“无人区”的勇气、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协同攻坚的格局、面向未来的视野。

论坛期间,“磁浮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平台整合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制造企业装备能力、工程单位实践经验与资本运营资源,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部件验证到工程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标志着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创新生态,探索央企牵头、多元协同、开放共享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正从“建造者”向“创新策源地”跃迁。

而1600米长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现场观摩,更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中国在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领域的硬核实力。最低气压0.005atm、最高试验速度1500km/h——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正在落地的国家科研重器。中铁二十三局不仅参与建设,更深度融入其技术路线设计与工程化验证全过程。这背后,正是“跳出磁浮看磁浮精神”的体现,磁浮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未来交通形态的桥梁;技术创新不是孤立行为,而是系统性、生态化的长期投入;更是“磁浮精神”的生动诠释:敢为人先、久久为功、协同共进。

精神之光:点亮品牌,赋能转型

“磁浮精神”是什么?是高温超导悬浮下的毫米级精度,是真空管道中的极限气密控制,更是无数工程师在图纸与工地之间反复打磨的耐心与信念。它不囿于轨道梁的几何形状,也不止于速度数字的刷新,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敢于定义新赛道,勇于构建新生态,善于把“冷门”做成“高地”。它不仅是速度的象征,更是改革的勇气、创新的自觉与担当的底色。

“磁浮先锋”品牌的形成,源于十余年如一日在磁浮轨道工程领域的深耕与突破,是技术积累、工程实践与战略远见共同淬炼的成果。早在2000年初参与上海磁浮示范线建设时,中铁二十三局便以“毫米级精度”的轨道梁制造能力赢得行业认可,奠定了在高速磁浮领域的技术口碑。此后,企业持续领跑中低速磁浮市场:作为长沙磁浮快线的核心参建单位,首次实现国产化轨道梁批量预制与高精度架设;在清远磁浮旅游专线项目中,创新采用轻量化、景观融合型轨道结构,拓展了磁浮交通的应用场景。当前,中铁二十三局正从传统施工企业向新型科技型企业转型。这一转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扎根于企业在磁浮轨道工程领域十余年如一日的技术沉淀与工程实践。“十四五”期间,坚持将磁浮技术延伸至国家战略新兴领域。一方面,依托高温超导、常导高速磁浮等多技术路线并行研发,完成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梁、商业航天电磁发射轨道系统等前沿工程验证;另一方面,依托此次论坛及联合实验室的设立,推动工程实践的系统集成与战略升维——以磁浮轨道为原点,撬动品牌升级与文化重塑,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顺利完成商业航天电磁发射一期试验验证平台轨道分系统建设,成功将超导磁悬浮与电磁推进技术应用于航天发射场景;同时,依托“装配式高速磁浮轨道梁”等自主专利技术,推动轨道结构向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升级。这些实践不仅夯实了企业在高端轨道工程领域的“护城河”,更成为其布局真空管道超高速交通、商业航天发射等未来产业的战略支点。推动实现从单一建造向“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实施+标准输出”一体化产业生态的跃迁,真正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向新之行:不止于磁浮,以创新致远

通过高水平学术交流、国际化合作网络与标志性科研平台,企业不仅展示了领先的技术实力,更传递了一种深层的价值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只是设备或专利,而是持续创新的精神内核——既包括技术的突破,也涵盖机制革新、组织优化与效率变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撬动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以全面创新致远未来。

当嘉宾们站在1600米试验线旁,仰望那根穿越云雾的真空管道时,他们看到的或许不只是钢铁与真空的结合,更是一个民族对速度、效率与未来的不懈追求。而对中铁二十三局而言,在磁浮领域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与担当。磁浮早已超越一项业务,成为企业精神的象征——执着、前瞻、开放、协同。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应用场景如何拓展,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对超高速磁浮技术的攻坚克难中,更渗透在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推动设计院经营体系重构,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关系,实现营收结构优化、回款效率显著提升;成都分公司率先试点“三项改革”,通过责权利统一、绩效强挂钩、资源精准配置,激发内生动力;强化产业工人队伍转型,从系统化培训、多岗位轮岗到技能认证体系建设,打通“蓝领”向“新质劳动者”的成长通道,为高端制造与智能运维夯实人力根基。

从仰望到并肩,从追赶到引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中铁二十三局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决落实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铁建的决策部署,持续深耕未来交通前沿赛道。坚持把“磁浮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真正的创新,从不止步于既定轨道;真正的品牌,终将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智能问答

便民日历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国资委
国资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