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繁 | 简 |网站支持IPV6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杲
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运行质效
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完成入轨评估
2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
完成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整省重点实验室达128家
9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加快前沿科技攻坚突破
大力推进6个重大科技专项
产出世界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组织实施100个“从1到10”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2024年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9个创新联合体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布局100个“从10到100”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推进中试研发体系建设,组建35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
启动实施“双向揭榜挂帅”,已发布3批次180个项目,立状签约94个项目
启动运行规模50亿元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100亿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07亿元,同比增长33.6%
2024年新一代智慧机场运行控制系统等22个重大成果在川转化
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遴选全省首批9家人工智能链主企业启动种子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
2024年瞪羚企业312家,新增48家
202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2万家,新增1200家 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2.4万家,新增3000家
西南腹地,巴蜀沃野,科技创新“第一动力”轰鸣不息:
探索科技前沿——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屡创纪录,为开发核聚变能源打下坚实基础。
开辟未来赛道——“四川造”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开启“太空计算”新时代。
……
2023 年 7 月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指示。两年来,四川牢记嘱托,坚决扛起打造西 部 地 区 创 新 高地、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强省的使命担当,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塑造四川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提升效能
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15分钟,在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眼中,可从成都天府广场“打飞的”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今年5月,沃飞长空旗下产品“飞行汽车”——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AE200亮相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暨产品发布会,让不少人意识到“打飞的”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飞行汽车”从概念走向现实,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近年来,四川聚焦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 需突破领域,系统谋划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找准攻关方向,从“卡脖子”到“出卷子”。去年底,四川印发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计划及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提出74项重点任务。今年,四川聚焦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布局100个“从1到10”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重大技术成果。
明晰攻关路径,从“出卷子”到“答卷子”。四川一方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力量和资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支持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龙头企业或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共同提出并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强化攻关保障,为“答卷子”配“好方子”。为创新聚力,四川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为创新提速,四川服务保障国家级创新平台高质量运行,推动省级创新平台规范建设与运行,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策源力。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增强,让更多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发现首个超级宇宙线源,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观测到“太阳中微子迷雾”迹象,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团队破解钝头蛇食蜗牛的遗传之谜……空间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成功研制世界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新发展: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无人机配送外卖,生物育种、新药研发、绿色低碳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更多产业聚能起势。
畅通转化
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1亿元,是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彭腾今年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去年,他以黄精组合物、黄精炮制工艺等成果作价,通过入股、专利许可、技术许可加销售提成等形式,与企业达成合作,合同金额超过8000万元。今年他将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然而在几年前,情况大不相同。“职务科技成果属国有无形资产,其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稍有不慎还可能触碰到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压线’。”彭腾表示,当时自己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些无能为力。
一项关于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拉开帷幕。2016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全国“第一枪”在西南交通大学打响,点燃科研成果转化的“火花”。去年1月,四川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面向全省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改革。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四川登记科技成果4910项,同比增长20%;技术合同登记额2607亿元,同比增长33.6%。
探索在今年继续。修订《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制定《四川省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四川通过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试用后付费等举措,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机制松绑激荡源头活水,系统集成让科技成果转化突飞猛进。
为打通院地合作堵点,四川实施“聚源兴川”行动,加强中央在川大院大所联系服务,与120家省外国家科研院所建立“一院所一专班”对接联系机制,推动大院大所创新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
为缓解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的痛点,四川围绕优势产业和“15+N”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分级分类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平台。目前,已组建35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建成各类中试研发平台200多家,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和关键产品在四川试验和诞生。
为破解产业链上的难点,四川探索“双向揭榜挂帅”等机制,在全省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围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闯出新路。
构建生态
“三强计划”培育创新企业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在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年来,四川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三强计划”,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培育。
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新增瞪羚企业48家、总量达31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总量达1.82万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总量突破2.4万家。此外,四川启动种子独角兽企业培育、用好科技创新券等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除了面上跃升,点上也陆续开花。今年3月,长虹控股集团旗下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电子FLASH放疗设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临床试验,让肿瘤治疗迈向“毫秒级精准时代”。4月,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面向空间智能的多模态世界模型——悠然无界大模型,率先在业内实现跨空间感知、推理与交互等重大突破。
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强省,既要打造创新热土,也要建设开放高地。两年来,四川以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放合作的大门越开越大。
打造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四川深化川渝科技协同创新,提升川渝创新和产业协作水平。与此同时,四川积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对接,充分整合创新资源,并深化与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的科技协作,推动更多项目和机构在川落地。
四川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发布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启动建设第四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今年6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四川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渠道,提升四川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
伴随日益奔涌的创新浪潮,四川踏浪前行。